贯彻十七大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
“看到灰头麦鸡了!”从今年春天起,这个濒危鸟种频频在句容“惊艳亮相”。
据监测,它们主要生活在句容二圣水库等地,约有两大群的规模,共计200余只。鸟类专家说,在一个地区发现数量如此多的灰头麦鸡实属难得。
而林业部门的一项最新调查同样令人欣慰:目前,句容境内存有古树名木131棵,在全镇江市最多,在全省也位居前列。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120棵,尤其是,白兔镇境内的一棵银杏树被誉为“古树之王”,据估测,树龄在1200年左右,其主干胸径达到144厘米……古树名木,珍稀鸟群,生动勾画出句容“生态向好”的图景。
独特的丘陵地貌、众多的山水资源,是句容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善待、保护并利用好这笔“生态资本”?这是句容人在小康进程中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不应是一对矛盾。对于句容这样在江苏、长三角不可多得的绿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一条发展之路。”句容市委书记童国祥说,科学发展不仅能使环境优化,而且能让生态成为富民的“资本”。句容奔小康要用足“生态资本”,让好的生态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好的生态“增值”句容这个品牌,让好的生态成为句容人达小康的“靠山”。
生态保护,重在建设。句容近年来通过积极的建设来修复和重建良好生态。因为山体众多、矿产资源丰富,一度时期句容开山采石相当混乱。为保护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政府下决心整治无序的开山采石秩序。从去年初到今年9月,共关闭了39家采石企业109个宕口。到今年底还将关闭14家采石企业30个宕口,彻底实现禁采区内全面禁采的目标。
对于关闭后裸露的采石宕口,句容已投入1000多万元种树植草、恢复植被,今年以来复绿面积达42.8万平方米。为使恢复的植被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状态,句容不是一味地全部栽种乔木树种,而是采取了乔木、灌木、草混植。今年6月开始复绿的惠民山一、二号宕口,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目前绿色满坡,树和草长势旺盛,非常接近自然形成的山体植被。11月中旬,省政府检查验收组对此高度称赞,认为采石宕口复绿方法得当效果好,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广。
退渔还湖,则是句容生态建设的另一篇大文章。自上世纪80年代,赤山湖内围堤养鱼,湖区被改造成了几大渔场,湿地功能严重削弱。为建立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句容市委市政府今年决定退渔还湖,恢复赤山湖湿地的本来风貌。上月底,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赤山湖退渔还湖保护规划,并请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方案。目前,8.8平方公里的赤山湖正在紧张有序地“换颜”之中……
生态的魅力,增益出句容的区域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11月底,在2007江苏句容(南京)经贸恳谈会上,20个集中签约的国资和民资项目,涉及旅游开发、商业物流、汽车配件等领域,总投资逾24亿元,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平均规模都高于历届南京招商活动。其中,3000万美元的江苏美尔顿车业项目正式落户,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将在句容崛起。句容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县市前十位,连续五年在镇江辖市保持领先;新增民资注册资本连续三年在镇江保持领先。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是句容把“生态”转化为“财富”的又一成功实践。位于茅山脚下的戴庄村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水田改种了660亩有机水稻,冬季种菜,稻菜两作年纯收入过2000元。岗坡地种上了1500多亩桃树、茶叶,开始投产的桃园,亩纯收入就达2000元左右,盛产后能达3000元以上,再加上果茶园养鸡,每只母鸡能获纯利50元。改种的水田和岗坡地,效益一般比过去高3到4倍。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6029元,比2003年增加85%。
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仅以戴庄村为例,由于采用秸秆、菜饼、米糠、菜叶、秸秆炭、畜禽粪便还田等措施替代化肥;采用秸秆醋液、米醋液、糖醋诱杀、生物农药、中草药农药及稀植、早栽、控肥等多种栽培措施替代化学农药,田野里白鹭成群,蜻蜓乱舞,黄鳝、青蛙、泥鳅又多起来了,稻田斗虾多得让农民不用除草,呈现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句容已建成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区3家,无公害生产基地50.1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21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60元,提前达到小康指标值。
本报记者 钱丽萍 李 扬
本报通讯员 滕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