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世博会筹备事务一路展开,关于“水”的话题也越来越热。从黄浦江畔的小渔村,历经一百五十年的开埠历史,上海越升成为国际瞩目的东方大港。2010年,被誉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奥林匹克”的世界博览会将亮相这座滨水之城,精明的上海人已胸有成竹,酝酿就此大做“水文章”。
世博会选址“风水宝地”
面向太平洋的上海,是多水汇流之地。位于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并拥有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如此“风水宝地”早在开埠之初就被国际人士看好。而今,中国首次主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选址上海滨水之地,更给外界无限遐想。
世博会场选址在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江两岸,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区域,规划红线范围五点二八平方公里,届时总参观客流量将超过七千万人次。熙来攘往的客流,将考验上海的“水上功夫”。
早在筹办世博会之初,中方就曾透露: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历史悠久,中外知名,上海世博会园区跨江两岸、沿江布局,是本届世博会的一大特色。世博会期间,这里将举行一系列的水上活动,做足水文章,让游客尽情欣赏黄浦江的魅力。
知情人士透露,主办方设想,2010年世博园开园时,不仅有“世博邮轮”自境外风风光光登临上海,在以城市为主题的展区中,“水”作为星球孕育生命的主题也将反复出现。而最经典的是,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典礼也有望选址水上。届时黄浦江上的“水台”、“水幕”将成为最美的舞台和布景,向世界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神秘“水门”迎八方客
“水门”是2010年世博会最富有遐想的一篇“水文章”。权威部门最新披露的消息称,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共将设10座“水门”,将部分观众直接从水上送进世博会。
“水门”,是指通过水路进入上海世博园区的码头,分外围“喂给点”和园区水上“接纳点”两类。上海市建设交通委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世博水门”将采取“7+3”模式,即世博园区外设宁国路、北外滩、十六铺、其昌栈、陆家嘴、东昌路、南浦站7个“水门”,世博园区内建3个“水门”。
其实,世博园外的7个“水门”为外围“喂给点”,客流登船前,需在此完成检票、安检等手续,上船后即意味着已进入世博园区;园区内的3个“水门”为“接纳点”,客流抵达后便能直接上岸参观。
与此前公布的方案相比,新方案中增加了南浦站“水门”。有关人士解释说,南浦站邻近南浦大桥附近的公交枢纽,世博会期间,预计将有大量来自内地或上海市郊的客流乘坐巴士抵达此地,因此设立南浦站将给这部分客流从水路参观世博园提供很大方便。
根据预测,上海世博会日均客流将达40到50万人次,水路将承担5%到10%的客流。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部分参观者可能会为了欣赏浦江两岸夜景,选择在夜间而非白天从水路进园参观,从而削弱水门在日间客流高峰时段的分流作用。为此,有关部门将编制日间水路门票的折扣计划。
水生态改善任重道远
“水,是万物之源”,在世博会主题演绎专家眼中,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与水密不可分。水有望在主题馆中参与扮演特别的角色,水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也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亮点之一。
专家展望,届时“水幕”、“水墙”、“水建筑”,甚至水雾喷淋降温系统,都有可能成为上海世博会独特的“水风景”。而与此同时,上海城市本身的水生态改善也纳入了迎接2010年盛会的日程表。
据介绍,参观者在从“水门”进入世博园区时,将途经从杨浦大桥至世博园区的滨江地区。为此,自2007年起,上海已加快推进滨江地区的环境建设,对于条件成熟的地区,如上海船厂地区等,将加快启动环境改造;对于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将创造条件实施滨江环境整治和临时绿化建设,包括沿江地区一些保留老建筑的立面整治等。让世博会沿途的水环境,与世博园区内的“水景”相得益彰。
到2008年底,也就是上海“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结束时,上海城镇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而以截污治污为中心,上海将全面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近郊河道治理。
根据上海的“十一五”规划,2010年世博会开幕时,上海将成为一座水更清、天更蓝的城市,而在那一年,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也将建成,在黄浦江水和长江水共同供水的一个新格局中,各方游客将有望品尝到更清澈甘甜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