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城市蓝皮书总报告:中国发展城市的现状与未来
Eedu.org.cn 作者:单菁菁    资讯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环境研究中心对《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一卷的总报告部分,总报告叫“中国发展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这个报告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城市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当代城市不仅是人居中心、产业中心、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而且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心。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虽然只有43.9%,但2/3以上的GDP产自于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千分之3.4,但居住了1/3以上的全国人口,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地域,城市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

    我想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在以往城市发展的的题目中大多分为经济、社会、环境几部分,但是我们认为城市不同与农村等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就是城市集结了大量人力劳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分为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同时总结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实践经验。

    第二部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评价。

    对于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评价国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多是针对具体城市,立足于国家层面对整个城市体系进行考量,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其城市科学发展体系具有规模大、变量多、关系结构复杂的特点,而不同城市又因为其规模等级不同,所处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职能分工不同,很难用一套指标对所有城市进行统一考量。二是因为设计复杂、指标众多,理论完美的指标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往往由于数据搜集成本过达而缺乏普遍推广意义,无法完成对城市科学发展状况的及时评估。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加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现有统计框架基础上定量考量和及时监测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和能力,对于指导城市科学发展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是建立城市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城市科学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追求的是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提,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能力建设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支撑。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中国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上述的理论相对应,分成三个一级指标,包括发展水平指数、协调度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针对上述目标我们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协调指数分为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和发展协调,在三级指标是具体的变量。在我们测评的目标城市中,我们进行了分组,根据不同组别城市的具体特征和指标可能性设计了具体的变量。而且在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采用结果指标,而非过程指标,这是我们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

    评价结果如下,这是中国地级以上大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结果,是前15位的一些城市发展的发展水平指数和综合能力指数。这是中国地级以上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结果,也是前15个城市。我想介绍一下,我们这次评价的城市,我国现在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地级以上县级市有287座,根据研究我们市区人口100万为界线,将其分为大城市113座、中小城市173座,除拉萨之外全部纳入研究范围。同时根据资料又选取了133座县级城市作为第三组研究对象,以上是三组419座城市作为这次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样本。这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结果,这是县级城市科学发展的结果。

    结论一: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三大都市密集区是中国目前大城市发育最成熟的区域,其城市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匹配度较高,科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它们互相的匹配度和近似度非常高。在综合排名前20位大城市中,有17所城市来自东部城市,占总数的60%。

    结论二: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地区间发展相对均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度指数,包括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普遍较高,其中山东、河北、广东、江浙等地的中小城市发育最好,科学发展水平较高。

    结论三:浙江、江苏、山东是中国县级建制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较高的地区。良好的支撑能力是促进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保障。这种支撑能力不仅来自于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更来自于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强大的科技研发转换能力。举个例子,像浙江、江苏、山东都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最多的地区。

    结论四: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各省城市总体科学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城市的总体指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呈东高西低的状态。

    结论五:从区域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指数来看,东部城市无论在发展水平上,还是在发展的协调度和后续支撑力上都处于较好状态,正在进入优化发展阶段。而相当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则显得发展不足。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强化发展,而西部城市则应该在快速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这也是与我国“十一五”提出的建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设想是一致的。

    需要说明的是:

    1、本课题是尝试量化评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一种理论性探索,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本研究仍需要复杂实践和不断改进。

    2、本研究所得出的城市科学发展能力指数,仅用于评价各城市科学发展的相对能力,而非绝对指标,不同城市组织建的科学发展能力指数不具可比性。

    3、不包含下辖县和县级市的市辖区数据,目的是为了避免在进行县级市研究时的重复计量。但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结果与我们经济判断间的误差。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第一,就是国际局势正在产生明显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大背景,来自国际社会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个问题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目前单位GDP能耗以及废水、废弃物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国家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生态环境局部恶化,增加了十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压力。

    第三,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2001—2005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19.98%,工业废气排放增加了67.22%。2005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76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出水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6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达到二级标准的只占44.2%。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正在持续加大。

    第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越低,据统计,宁夏、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万元GDP五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3.4倍,而干旱缺水的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单位产值耗水量也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五,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中国居民城市收入差距不仅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而且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77:1扩大到2005年的3.22:1。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

    第四部分,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首先的特点是强调协调发展。十五期间,中国城市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三农社会和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各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强化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目标。

    第二个特点,突触可持续发展。各城市在十五计划中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投资、吸引外资等领域,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为目标。而十一五规划则针对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现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对目标和重点进行了调整。重点在以下方面:一是增加生态环境指标,二是突出生态环境目标的强制性,三是弱化某些经济增量指标,四是增加反映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平指标。

    第五部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规划先行,加大实施保障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明确界定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和配置,明确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强化规划延续性和保障实施。

    2、大城市率先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要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松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过渡限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情况是反面发展的,很多大城市制定各种限制,包括在十一五的目标。突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我们的完稿在十七大之前,十七大的精神包括鼓励大城市发展,其实与我们报告的结论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3、推动生产型企业向园区集中,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引导产业园区合理扩张,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和容纳能力,统筹城市与园区发展,实施鼓励企业入园的政策措施。

    4、确保节能减排规划落到实处。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专项规划,推动节能减排规划进入立法程序,并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全面加强节能减排社会宣传工作,提倡绿色、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

    5、加快技术进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在全面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形成合理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盲目增长,促进经济向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清洁生产。

    6、扩大就业,化解贫困。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经济实体,增加就业机会。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再就业培训绩效,鼓励再就业。

    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设和谐城市。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全民民主意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