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梁保华则浓墨重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两个“最”:生动诠释“生态文明”
[原音重现]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和生态省建设部署,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率先发展的江苏,率先遇到了环境约束,也率先提出了“环保优先”的理念;而经历了“太湖事件”的江苏人,对生态文明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为呵护“最稀缺资源”,珍惜“最宝贵财富”,江苏义无返顾地对小化工展开专项整治。11月26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关闭1945家,占全省原计划关闭总目标2843家的68.4%。
与此同时,我省提出,在“十一五”末,现代服务业比重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有“世界工厂”之誉的苏南还要成为“世界办公室”,在更新置换中提升产业技术层次。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等发达国家这项指标超过60%,而苏南地区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38%。这个差距既是苏南转变发展方式的潜力,也是改善环境的产业需求。
关键词: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原音重现] 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严格限制新上污染项目。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继续开展“小化工”专项整治,引导布局分散的化工企业进园入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治污。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把太湖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确保完成根治太湖的阶段性目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增强环保的技术支撑,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推广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转型,是必定要付出代价的,一些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必须关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必须淘汰,一些富营养化的养殖必须压缩,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基于这样的共识,江苏政策门槛频频“高筑”,力求以最严格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大幅修订了《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全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6大行业的COD、氨氮、总磷排放限值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这一全国最严排污标准实施后,我省太湖地区大批现存企业不得不面临“关、停、并、转”。
关键词:生态保护和修复
[原音重现]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绿色江苏”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工程。要继续大力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各区域都要较快增加绿量,努力实现森林资源10年倍增计划,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苏南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城乡绿化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苏中苏北重点要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发动群众“见缝插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适度发展经济林,做到增绿又增收。大力推进沿江两岸、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和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和河湖管理。以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为活动载体,积极创建生态良好区域。
[最新动态·镜头] 12月6日,省林业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绿色江苏的建设,一个重点突出、责任落实的方案新鲜出炉。
局党委书记、局长夏春胜说,梁书记的报告先后三次提到了林业行动和绿色江苏建设,从三个层面要求我们去保护、发展林业,推动绿色江苏建设。下一步,我们将把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各项指标迅速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现实模样·数字] 绿色江苏建设四年来,我省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全省林地面积已由2002年的1298.9万亩增加到2006年末的1937.2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四年造林面积超过了2002年前20年的总和;林业产业效益稳步提升。2006年我省实现林业总产值716亿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九位上升为第五位,江苏以占全国0.7%的林地创造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森林资源保护安全有序。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15处,湿地公园8处,湿地自然保护面积达31.9万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取得实效,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成灾率控制在2%以内;全省划定生态公益林678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已初步建立。《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已经于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展望未来,到2010年,全省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倍增森林资源总量,健全森林生态网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丰富森林文化内涵的总体目标,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全省林木总蓄积量8000万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1000亿元。
关键词:构建环保优先的长效机制
[原音重现] 构建环保优先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环保机制创新。完善环境价格体系,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机制,实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资源的限额分配、有偿转让机制,使环境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大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支持环境安全应急防控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放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引导国内外资金、技术力量参与生态环保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实行排污权交易和财税政策激励等措施,调动企业治污减排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新动态·举措] 12月6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办法》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凡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上游地区设区的市应当给予下游地区设区的市相应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直接排入太湖湖体的河流,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所在地设区的市应当将补偿资金交省级财政。
我省将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因子及标准暂定为:化学需氧量(COD)每吨1.5万元;氨氮每吨10万元;总磷每吨10万元。从本月起,我省已率先在太湖流域的部分入湖河流断面启动试点。
从明年1月1日起,太湖地区企业还将告别排污资格无偿获得的历史,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目前已核定出了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化工企业每公斤COD定价为10.5元,印染企业为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为4.5元。排污企业“掏钱购买”排污指标的“价格”,已比治理成本高出了近一倍。到2009年,将初步形成排污权交易市场。
多年来,江苏一贯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完善环境价格体系和价格调节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友好。无论是以“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为原则建立起来的“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还是排污权市场的建立,都是江苏领先全国的“创新”之举。
在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看来,一方面强化政府主导“有形之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功能,应当是当前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发力点。 宋金萍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