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孙广友:以生态文明战略再造一个东北农业基地
Eedu.org.cn 作者:石明山 周…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9
 
东北历经百年开垦,农业用地已达1.05亿hm2,占土地面积的84.5%;借助松嫩古河道研究的最新成果,盐碱地正在大规模开发,可增加农用地150万hm2,再加上土地整理成果,可使农用地达到1.1亿hm2。至此,东北农业土地的资源性开发接近极限,也宣告扩张式开发历史的结束。
 
从农业演变规律判定,区域农业已发展到由资源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的关口。
 
如何成功地实现跨时代转型,使东北农业跃进世界现代农业行列?结合这一问题,日前,记者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广友进行了专访。孙广友结合长期实践,并借鉴中国工程院东北咨询成果提出,生态文明战略是推动农业转型的最优选择,使区域潜力充分释放,就可以再造一个东北农业基地。
 
孙广友分析指出,东北农业基地年产商品粮达2500万吨,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以上,商品率达60%,居全国之首。农业专属区基本形成,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快速兴起,规模化肉乳基地初步建成,奶产品量饮誉全国。农田水利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些不仅为东北发展,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靠扩大资源投入,基本属于外延式经济,潜伏着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危机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结构扭曲,制约综合生产力。东北农业本来具有农林牧协调发展的条件,但片面性旱地开发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毁林、草及湿地垦殖的耕地,80%沦为中低产田;而松嫩优越的水田开发条件没能合理利用,导致水田建设停滞不前。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和生态退化,使牧业软弱,资源相当而产值却仅及种植业的30%。这样,无论农牧高层结构,还是水旱比例,都处于扭曲失衡状态,严重限制了综合生产力,并且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其结果是宏观上看来强大的东北农业,实际上结构不良、内质虚弱、可持续能力低下,所提供的粮食安全与国家要求远不相称。
 
耕作粗放,资源浪费,制约实际效益。东北是全国平原区耕作最粗放的地区,农田灌溉率仅为24%。而旱田多是大水漫灌,亩灌水量达220m3;水田亩灌水量近1000m3左右。土壤改良、优良品种培育落后于发展需求,谷物亩产平均仅为285千克,水稻仅为450千克,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以上。
 
设施滞后,抗灾能力低下,制约功能的稳定发挥。按可开发能力,东北是全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滞后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前,农田水利主要应对防洪抗旱及旱田灌溉,重大灌区基本无建树,约80%农田仍受旱、涝、盐碱灾害威胁,农业大幅度跳动,拉低了总效益。实施振兴计划以来,江河开发治理加快,西部几大灌区依次上马,但若使全区80%农田得到覆盖,任务仍十分艰巨。
 
生态环境退化,制约可持续发展。山地森林生态,三江、松嫩及辽河平原湿地生态总体上都呈现退化趋势。盐碱化年扩张达到1%~1.5%,具有突变特征。中央黑土年侵蚀量达0.8mm左右,如不控制,预测50年后黑土将不复存在。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松花江流域有机污染突出,溶解氧等多项指标超标,第二松花江各段高锰酸盐全部超标,重要饮用水源松花湖已达不到II级水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退化的生态环境必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障碍。
 
面对外延式发展不仅使资源过量消耗,也存在严重生态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这一现实,孙广友认为,生态文明战略是东北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