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宁夏——沙漠治理与沙化赛跑
Eedu.org.cn 作者:高菲    资讯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0
 

    这是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的旧址,这是农田与沙漠的交锋处。肆虐的风沙在此“登堂入室”,唯有几堵残垣断壁和几棵大树,能证明这里曾是一个炊烟袅袅,芳草连天的地方。

    外人很难体会这种在风沙逼迫下,背井离乡的痛楚——— 农民王新富的语气中流露着无奈与失落,“人老几辈种的地、住的房,全让挡不住的沙子给占了。搬迁的那天,村里一些老人,坐在地上哭着不走。更多的人,默默离开。”

    “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问题。”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在村落与沙漠的交界处显示出了它特有的现实性与残酷性。

    宁夏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省区之一,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干旱荒漠土壤沙化,而在北部引黄灌区,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三面合围。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7.2%。有13个县、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13.2万公顷农田、121万公顷草场直接遭受沙化危害。

    2008年元旦刚过,记者走入自治区林业局,震撼我们的不仅是卫星遥感图上腾格里等三片沙带呈现出的大片绿色,更有一条生态治理成效上扬“曲线”——— 截至2007年底,我区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沙漠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

突破与跨越,离不开思想的引擎

    在全国沙漠化程度加快的背景下,宁夏止跌回升的玄机是什么?

    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在银川召开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会上,自治区代主席王正伟指出,宁夏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封山禁牧,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坚持山、沙、川分类指导,乔、灌、草合理搭配,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齐上,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和农户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大大加快了荒漠化治理的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法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其精髓一言以蔽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征途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策群力,用“综合防治”手段让沙化的土地变绿洲。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到远的工作思路,我区先后投资40多亿元,建成了宁夏扶贫扬黄等大型水利工程,把重沙化区域的20多万人生态移民到引黄灌区,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率先在全国实施禁牧封育,380多万只放牧羊只“下山”实行舍饲圈养,3480万亩天然草原如期实现了禁牧封育,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94.5%,1360万亩天然草原实施了禁牧围栏和休牧围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500万亩已垦草原实现了退耕还草。

创新的因子一旦注入,浩瀚沙海满目生机

    沙区自然条件恶劣,保护和增加植被极为困难,为了锁住“黄龙”,宁夏加快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在引黄、扬黄灌区腹地应用了“一水、二林、三田”办法,发展节水高效经济作物,营造沙漠绿洲;在干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实行生物固沙造林技术;在平铺沙地重点保持中草药资源,加快甘草、麻黄、肉苁蓉等人工种植,目前已种植2.7万公顷。如今,宁夏的草格固定法、生物工程综合治沙等技术已出口到了中东地区,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吸引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防沙治沙中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年至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对农民发展沙产业、特色林果业,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如今,大自然给了宁夏丰厚的回馈——封山禁牧实施以来,全区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30%,草原化荒漠地带增加了5%,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场比例已经达到1∶5以上,在全国排在了前列。全区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流动沙地减少了30%,沙化土地减少了38%。

睿智、激荡的思想活水,“灌溉”出的不仅是绿洲

    一批企业集团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开发,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活力。宁夏美利纸业集团通过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种植工业原料林1.33万公顷,为中卫市城区构建了一道新的绿色屏障;科冕实业、巴格斯酒庄、御马等公司在沙荒地上大面积栽植葡萄,建设酒厂;深圳东部集团在宁建设高酸苹果基地和果汁厂,既治沙又带动农民增收。

    自治区林业局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区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有联户入股的家庭农场300多家,通过种植中药材、乔灌木、经济林果、柳编、灌木饲料加工等,大力发展沙产业。我区还涌现出王有德、白春兰等一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沙区环境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模。

    “勿以资小而不为,孤木聚多自成林”,宁夏积极开展国际治沙合作,先后实施了GEF-OP12项目、小渊基金青少年造林、日援黄河中游防护林、中德合作荒漠化治理、韩援黄河护岸林等林业生态外援建设项目,引进外资1.9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万多公顷,封山育林3万多顷。外援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荒漠化治理,而且总结出不少先进的管理模式。其中,我区在日元贷款宁夏风沙治理项目上改变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以采购贷款国设备为主的模式,为我国提高国外援贷款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提供了借鉴经验,同时达到了增加项目区内农民收入的目的。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审计署的专报上批示,要求总结宣传宁夏这一利用外资防沙治沙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随着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沙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草畜、马铃薯、特色林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和劳务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盐池县,记者了解到当地已建立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沙柳资源基地40万亩,柠条资源基地240万亩,建成大中型沙柳、柠条加工企业5家,小型柠条饲料加工点20多家,解决了30余万只羊畜的饲草料问题,推动了舍饲养殖业的发展,全县滩羊饲养量由禁牧前的8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30余万只。同样的变化让黎明村的农民生活焕然一新。置身全村男女老少迁居的新址上,记者看到黄河水被引到了这里,靠天吃饭的村民人均有了4亩水浇地,同时在政府的帮助下搞起了舍饲养殖业。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多元。

    思想解放和拼搏奋进,为宁夏防沙治沙书写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依靠科技支撑力、调动人的能动力、强化政府驱动力,沙地中滋长出的片片绿洲,不仅阻遏了漫漫黄沙对人类的侵袭,还开始出现了人进沙退的逆转。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1994—2004年10年间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37.9%和59.7%,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塞上江南风景异,极目葱茏正芳菲。(记者 高菲)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