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也要有“顺差”
本报记者 汪晓东
“我们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完全有条件实现文化‘顺差’。”江苏团代表、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说。
王芳对于文化对外交流感触很深:“有人认为,外国人大概更喜欢看中国的武术、杂耍,其实这低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我们以前也曾担心,外国人看得懂昆曲吗?后来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演出时,他们和台上的演员同喜同悲。我们分明能感觉到,文化跨越了国界,冲破了语言障碍,观众和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她说:“通过演出的形式展示中国文化形象,更直接,也更有说服力。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但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内容和形式也都亟待改进。”
建立金字塔式文化结构
本报记者 刘 阳
冯骥才委员说,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一方面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遭遇了商业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应确立清晰的文化发展战略,建立金字塔式的文化结构:在资金和政策上更多地投入到代表国家时代文化高度的“峰顶”部分,对处于中部的动态文化和处于底部的大众文化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促进我国文化整体、健康、协调的发展。
文化落后的城市,是一个缺少灵魂支撑的城市。大庆人几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发扬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发展具有大庆特色的和谐文化,开发建设了大剧院、博物馆、铁人纪念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功能设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激励我们发展创业的不竭动力。
――黑龙江团代表、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本报记者 张怡恬 吴齐强)
现在我们去地方表演“采茶歌舞”,往往是墙头上、大树上都坐满了人。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所编排的歌舞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不断挖掘、不断探索,才能编排、表演出他们喜欢的节目。
――江西团代表、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龙红说,只有愿意为人民吃苦、愿意为人民服务,文化事业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崔 鹏 任江华)
让“村村通”成“长期通”
本报记者 于 猛
广西团代表、南宁教育局副局长潘永钟说,南宁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后,农民兄弟形象地比喻说,村村通工程给他们送去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他建议,为使“村村通”成为“长期通”,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
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艺术文化良莠不分。以民族地区为例,许多文物比如壁画、雕塑等,被当作过时、落后的东西,导致许多民族文化遗产慢慢消失。民族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引导群众收获文化自信,保护且合理地利用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郑军里委员建议要用健康的、高层次的文化引导民族地区群众。
(本报记者 范正伟)
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并重的原则,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重点关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农民工文化等文化的薄弱处。
――张新建委员这样评价最近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举措。
(本报记者 刘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