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气象为什么对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Eedu.org.cn 作者:于文静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3
    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7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1.4%,约2000多亿元,人们不禁要问——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旨在通过加强全球综合观测,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为防灾减灾、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基础。

  阳春三月,发生在南方的持续低温雨)冰冻灾害天气已渐行渐远,但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消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去并不起眼的气象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气象忽然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同样程度的天气事件发生在50年前的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凸显。千百年来,气象主要影响的是第一产业———农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人民生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依赖程度都随之加强,气象开始影响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商务旅游、电子通信等各方面。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多亿元。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遭遇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总量将会扩大。在此次南方冰)灾害中,气象就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对农业、电力、运输、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同时,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郑国光表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夏季的高温、暴雨和冬季极端暴风)和冷冻灾害可能频繁袭击。近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类似的气象灾害,尤其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中东、北美、欧洲北部地区都受到了极端天气袭击。

  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社会受气象变化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情况下,做好气象服务,为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人民生活保驾护航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加强。记者从气象局了解到,2001—2006年由于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平均每年约为2500人,比1990—2000年平均死亡人数减少近一半;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为1.4%,远低于1990—2000年的3.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尤其要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从气象部门自身来说,今后要加快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准确率是各项预报业务的生命线,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发展的重点,要加快发展我国全球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以及台风、沙尘暴、空气质量等专业数值预报技术。

  同时,要加强对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探索和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10天至30天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受复杂的影响气候变化因子、模式、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等因素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科学难题。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此类工作,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些预测经验,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需进行长期探索。

  此外,今后还需要完善极端灾害天气预警和部门联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畅通边远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成覆盖全国的权威、畅通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特别是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要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等要素的观测以及路面结冰的监测,在南方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做好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