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3月3日)历届主题回顾

    [内容预览]

    | 2024/3/3 16:23:53
  • 2024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视频

    [内容预览]

    | 2024/3/3 16:22:36
  • 人民日报:城市中有片红树林

    [内容预览]

    | 2024/2/21 15:51:52
    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不久前,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广东深圳。 东涌红树林湿地群鸟翩跹。李坚强摄 拥有身处城市中心腹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深圳近年来积极推动红树林修复、水鸟栖息地保护、开展科普教育,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9月,我国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获得《湿地公约》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

    [阅读全文]

  • 世界湿地日又双叒叕来啦!今年的主题是啥?

    [内容预览]

    | 2024/2/1 9:48:29
  • “邂逅野生动物的几率越来越大”

    [内容预览]

    | 2024/1/17 18:07:56
    本报记者肖琪 一头羚牛瞬间钻进竹林;两只果子狸拖着圆滚滚的身体在路边找吃的;受到惊吓的豪猪“仓皇出逃”……这个冬天,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老河沟公益保护地有点“忙”:生态导赏员忙着接待从城里来的游客;巡护员们忙着巡山;而动物们忙着寻找食物为身体储存能量,度过寒冷的冬天。 老河沟公益保护地坐落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保护

    [阅读全文]

  • 有效修复红树林,土壤层“策划者”说了算!

    [内容预览]

    | 2024/1/6 12:01:03
  • 华南植物园发现植物入侵产生的蓝碳增汇可弥补因土地利用造成的碳

    [内容预览]

    | 2024/1/5 22:53:41
          盐沼湿地作为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盐沼湿地广泛分布于中国滨海区域,据估计我国的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为7.5±0.6 Tg,平均碳沉积速率 (CAR) 达到201 g C m-2 yr-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68 g C m-2 yr-1)。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植物入侵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我国盐沼湿地

    [阅读全文]

  • 建好湿地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

    [内容预览]

    | 2023/12/20 14:47:46
    本报见习记者 杨沛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阳柳桥湿地,菖蒲东倒西歪地躺着。不久前延安刚下了一场雪,雪花压倒了这些根系茁壮的植物,在它们的底部还残留着一小堆积雪。本报记者近日跟随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黄河中心)“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调研组来到现场时,看到两名工人正在收割菖蒲。 植物的养护与收割是一项关键工作 “喏,你看,我们只种了一棵苗下去,它就长成这么一大块。”

    [阅读全文]

  • 开展海洋盐沼碳汇试点监测守护“蓝碳”生态系统

    [内容预览]

    | 2023/12/4 10:06:45
    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吸收大气温室气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国家海洋战略和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海洋“蓝碳”的作用日益凸显。 2023年,生态环境部将山东省青岛市列入国家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青岛监测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双碳”国家重大战略,以支撑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在青岛胶州湾区域开展海洋盐沼碳储量和碳通量试点监测评估,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或将加剧台风强度

    [内容预览]

    | 2023/8/9 15:07:38
    本报记者文雯 中央气象台7月29日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中央气象台自2010年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由于强台风“杜苏芮”来袭,菲律宾与中国多地灾害损失严重。台风“杜苏芮”的影响还未消除,“卡努”接踵而至。 今年,为何台风如此密集?未来的台风风力会更强吗?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平。 黄平介绍,区域气候变化是过去20年来气候学研究的一个

    [阅读全文]

  • 巨型滑坡或有助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演变

    [内容预览]

    | 2023/7/11 11:49:49
    法国科学家研究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其中一个最高山脉在中世纪时期的巨型岩石滑坡可能导致峰顶崩塌,这一突发的高海拔侵蚀事件或让峰顶高度下降了几百米。研究结果或增进人们对喜马拉雅山脉演变的理解,同时显示出这类崩塌事件会对下游排水系统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 山顶的形状和海拔会在构造板块运动导致的隆升和侵蚀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也是最活跃的山脉之一。

    [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被低估

    [内容预览]

    | 2023/4/4 16:19:2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地区约27亿吨水下冰质量损失被低估。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4月3日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 水下冰质量损失估算示意图 张国庆研究员等联合奥地利格拉

    [阅读全文]

  • 如何恢复“地球之肾”?

    [内容预览]

    | 2023/2/7 11:00:09
    本报记者肖琪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性,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退化。 那么,湿地恢复有哪些积极作用,又有哪些方式方法? 恢复湿地功能,维持生态平衡 湿地为人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好处。“它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

    [阅读全文]

  • 修复湿地,重现自然生态之美

    [内容预览]

    | 2023/2/3 9:45:39
    刘秀凤 新春伊始,杭州西溪湿地的梅花悄然吐蕊,一年一度的探梅节在大年初一拉开帷幕,300亩梅林静候游客“曲水寻梅”。摆脱高强度开发带来的阵痛,盘活动植物资源,再现绿水青山,西溪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用20年的实践开创了湿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今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

    [阅读全文]

  • 国际最新研究:夏威夷珊瑚礁或许受游客影响正在退化

    [内容预览]

    | 2023/1/10 22:13:33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最新发表的一篇可持续研究论文认为,最受欢迎的夏威夷珊瑚礁或许受游客影响正在退化。 该论文介绍,珊瑚礁因其生物多样性和美丽而广受欢迎,它们也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滋养渔业,保护海岸。珊瑚礁旅游业能通过产生资金和支持本地那些聚焦珊瑚礁保护的生计,来激励保育工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中提到,旅游业是促

    [阅读全文]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将实现3个“最”

    [内容预览]

    | 2023/1/10 14:33:08
    本报记者陈妍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阅读全文]

  • 加强生态修复 守护黄河湿地

    [内容预览]

    | 2023/1/5 10:42:49
      扑棱棱,两只大天鹅展开白翅,踏水起飞。一名摄影者翻越围栏近拍大天鹅,正在黄河边巡护的李丰波上前阻止。   “如今,这里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有上万只。”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保护科科长李丰波告诉记者。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东西长205公里,总面积2.85万公顷,是我国

    [阅读全文]

  •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内容预览]

    | 2022/12/15 8:46:26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杨俊华介绍,南亚黑碳气溶胶导致

    [阅读全文]

  • 高温干旱会影响候鸟顺利越冬吗?

    [内容预览]

    | 2022/10/5 15:33:20
    本报实习生 张乐 见习记者 单浩田 近日,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到首批越冬候鸟白琵鹭出现在九江都昌马影湖水域。每年10月、11月,鄱阳湖、洞庭湖等栖息地会陆续迎来一批批可爱的候鸟朋友。受今年高温干旱严重影响,鄱阳湖、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小60%以上,这对候鸟迁徙、觅食等行为有哪些影响?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鸟

    [阅读全文]

  •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从面积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内容预览]

    | 2022/8/17 16:26:53
    8月16日,在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研讨会上,中国林科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发布了年度报告《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审定专家组认为,该报告是解决黄河流域治理问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对于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成果扎实深入。研究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指出,黄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