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底形成于何时?科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我国科学家最新科考成果表明,这个面积相当于新西兰国土的浩瀚沙漠,至少在530万年前就已是一片“死亡之海”。
这一发现比我国科学家数年前提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350万年前,又向前延伸了180万年。专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一创新成果。
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孙继敏研究员在新疆昆仑山前皮山县境内科考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新生代地层,为判断“死亡之海”的年龄找到了直接证据。
孙继敏解释说,这套发现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方向的地层,夹有大量由风力搬运而来的黄土堆积。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西、南三侧分别被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阻挡,因此,这些黄土必然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方向吹来的近地面东北风裹挟而来的。
通过对这套地层进行古地磁年龄测定,孙继敏判断这套地层中最古老的黄土已有至少530万岁的“高龄”。由此推断,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少在53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中国最大沙漠的年龄,缘何一下子“长”了180万“岁”?孙继敏解释说,两次科考得出不同结论的最主要原因是科学家获得样本的地点不同。2002年,同济大学郑洪波等科学家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方向、距皮山县以西80公里处的叶城县发现了同类型的风力堆积地层,判断其形成于至少350万年前。
孙继敏说,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地带之一,探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年代,将为人类了解中亚内陆的干旱历史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与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有密切联系,从这一意义上看,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历史,对于了解中国西北干旱化的背景及其与板块动力学的联系至关重要。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董峻)由科技部支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17日启动。根据项目计划,我国科学家将于9月份首次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洼地南缘,南以阿尔金山为界,北抵阿奇克堑谷地,向东延伸至甘肃西端,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为全系流动沙丘,以我国沙漠中唯一分布有羽毛状沙丘为特色。由于库姆塔格沙漠气候和环境条件严酷,同时受技术手段制约,迄今为止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没有进行过综合性科学考察的沙漠。
这一项目以填补基础数据空白为科学目标,致力于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调查和基础数据的采集。
项目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初步踏勘的基础上,首次集中多部门、跨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系统性综合科学考察。
项目的实施,将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确沙漠对当地生产的危害形式,查明危害源头,提出防治对策;找出在当地分布广并且生长力强的物种,为极端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材料;从沙漠科学角度补充我国各大沙漠的基础资料;对沙漠边缘及腹地天然露头地层剖面的研究,对揭示西北干旱区气候与环境形成演变历史,以及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开展古疏勒河水系变迁研究,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和区域新构造运动对水系的影响,并对这一流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提出合理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受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由中国科学院组织治沙队,曾对我国沙漠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考察,其中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贺兰山以东的一些沙地进行了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