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青年环境特使”德国考察侧记
 |
中国的“青年环境特使”非常活跃、好学,在演讲结束后经常围着专家提问。本报记者 刘毅摄 |
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44名“青年环境特使”,日前赴德国拜耳集团总部勒沃库森,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考察。在德国拜耳集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展的这一活动中,各国青年参观访问了已有141年历史的拜耳集团及政府环保机构,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习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一颗颗环保的种子在这些年青人的心中种下,并将在不久的未来生根、发芽。
———题记
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
拜耳公司开展“青年环境特使”活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目前,已经有4000多名年轻人参与了这一活动。今年,6名中国大学生经过严格评选后,作为“青年环境特使”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分别是复旦大学董晓同、浙江大学何萍、南开大学王磊、北京交通大学吴杨、华东政法学院严晓玮、清华大学俞快。她们都对环境保护有着浓厚兴趣,并有自己的设想和实践。
一住进宾馆,中国学生就注意到一个现象:房间里根本没有牙刷、牙膏、拖鞋等一次性用品。随后的几天里,她们发现类似的注重环保的细节随处可见。去宾馆旁的超市购物,如果要使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就要多付钱,所以很多德国人都自带购物袋。“保护环境,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是我们到德国后的环保第一课。”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三年级本科生俞快说。
拜耳董事会成员乌多尔·欧尔斯博士表示,他相信这些青年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能时刻注意保护环境,传播更多的环境意识。为此,拜耳集团今年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协议,成为第一个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私营企业,双方将共同推进青年环保项目。
“废物”,一个错误的名词
今年的环境使者们了解到,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化工、医药、作物科学的世界500强企业,在过去的12年中,拜耳投资超过160亿欧元用于建设和运行环保设施。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废物排放量显著减少了。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拜耳通过改进生产流程,运用一流技术和关闭陈旧设施,超额完成了《京都议定书》以及德国政府所定下的目标,即到2005年,在199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25%的基础上再降低50%。到目前为止,拜耳已经将其排放量降低了2/3。
在保护地表水方面,拜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2年以来,水中污染物化学耗氧量降低了80%。同时,水的总需求量也有明显的降低,目前大约85%的水是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因此未受污染。由于对废水进行了严格处理,污染物承载量自1992年以来下降了2/3。
固体废料的总量也有了明显的降低:1992年以来,固体废料的总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拜耳改进了生产方法,并且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再循环,这样就将剩余物的数量降至最低,使有价值的原料得到再利用。
乌多尔·欧尔斯博士在与青年们交流时强调,“实际上,‘废物’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错误的名词:许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能够被用于再生产、再循环和再使用。”经过10多年的巨额投入,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拜耳已经尝到了甜头,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开着奔驰送垃圾
“青年环境特使”们还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环保官员进行了交流,参观了勒沃库森城市废物处理中心的垃圾处理厂。
参观垃圾处理厂的见闻让“青年环境特使”印象极为深刻。垃圾厂里的垃圾分为玻璃、金属、木板、纺织品、冰箱等类别,足足有30多类。玻璃甚至还细分为白色、黄色和绿色3个箱子。青年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名叫菲腾·克莱克邦的德国居民,他自己开着车来扔家里的垃圾———放进不同的垃圾箱里。后来,大家发现开着车来这里扔垃圾的市民竟然络绎不绝。
据介绍,德国对垃圾处理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对大宗垃圾的处理有严格限制,超过一定数量就要多收费。所以,“开着奔驰送垃圾”的现象在这里很常见。
上世纪70年代的《垃圾处理法》是德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第一部法律。如今,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环保法律法规最完备、最详细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环保局公共关系部主任曼思说,对德国企业来说,遵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很重要,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好的声誉,产品才有销路,才有好的人才愿意为这个企业工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我们自己的绿色未来,青年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南开大学十佳社团“绿色行动小组”负责人王磊对记者说。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