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说:核辐射最强区域,野生动物更为活跃
很多科学家坚持认为,人类从这里销声匿迹给动物留下了繁衍生息的宝地,换句话说,一场人类的灾难成就了这里野生动物的乐园。
美国得克萨斯州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伯特简·贝克就是坚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之一,而他也成了生物学家中的“天堂派”,同时他也是首先报道切尔诺贝利成为野生动物天堂的西方科学家。
贝克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当地鼠类及其他草食动物的研究。他认为,动物,尤其是鼠类,对放射性物质表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贝克认为,在生物体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之前,生物体的各器官还是可以承受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1996年,贝克和他的同事报道了这场灾难对核电站周围的“死亡区”生物的影响,他们称灾难并未减少这里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小鼠、鼩鼹、田鼠、家鼠和鼬鼠。他们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发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圈就出现在这里,甚至是辐射最强的地区也没有受到影响。”
贝克的研究组还报告,他们在事故废墟半径10公里范围内发现红狐、灰狼、驼鹿、水獭、狍、俄罗斯野猪以及野棕兔,这个范围是核辐射最强的地方,但再往远一些的30公里外,他们只看到了一只活着的动物———野棕兔。
贝克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切尔诺贝利的动物们的DNA确实受到了一些损伤;但是他们认为这并不会对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带来全面的灾难。贝克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切尔诺贝利灾难为动物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但是批评贝克观点的科学家指出,贝克的研究是受到美国能源部门资助的,是为了支持核能的发展。但贝克说:“我们并没有希望得出什么特殊具体的结论,只是诚实的研究。”并且他还自信地说可以让其他的专家审核。
■地狱说:动物繁多是假象,家燕出现罕见畸形
美国生物学家蒂莫西·毛斯乌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研究家燕。他看到的绝对是一幅令人悲观的景象。
他认为,这一地区的这些动物或许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而且,它们看上去多多少少带着些毛病,有的甚至病入膏肓。毛斯乌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从我们翻过的每一块岩石来看,我们发现了后果,那些称此地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的报道,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毛斯乌的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他和同事发现,这个地区相当一部分的鸟类都在承受着核辐射引起的疾病,甚至产生了基因变异。它们的存活率比其他地方的鸟类存活率大大降低,而且突然死亡率增高。
在今年3月的《生物书简》杂志上,法国巴黎的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科学家安德斯·穆勒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从1991年对近7700种鸟类进行研究的报告。他们发现,切尔诺贝利地区家燕中有11种罕见不明的畸形病变。大体上讲,248个雏鸟中三分之一有畸形喙、白化病羽毛,尾羽弯曲或其他病态。另一项研究中,基因破坏、繁殖率下降和死亡率“显著”增高的现象都得到证实。
■后记
当专家们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妇乌鲁帕吃着自家院子里种的西红柿,购买普里比亚特河(PripyatRiver)里的鱼,还酿制伏特加酒。尽管专家们认为在食物链循环的过程中,动植物体内可以积聚放射性物质,食用受污染地区的食物非常危险,但是73岁的乌鲁帕露出她健康的笑容说:“放射性?不,我不怕,我怕那些人为的危害。”
这场争论到现在仍在继续,众说纷纭。不过统一的一点认识是,为了切尔诺贝利野生物种的长期健康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