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每40秒钟就要打一次嗝,这可能不太“礼貌”,但对于奶牛的食物消化来说却是必须的。科学家们现在正在想办法让奶牛减少打嗝,因为奶牛打嗝时所排出的甲烷气体,是除二氧化碳之外的第二大容易引发“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
科学家指出,如果能够找到阻止奶牛在打嗝过程中产生甲烷的方法,那将大幅度减缓地球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有利于人类的长久生存。
奶牛打嗝地球发热
奶牛每天要消化约68公斤的青草、干草、青贮和9公斤的浓缩饲料。奶牛在消化食物时,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原虫、真菌和古生菌等,都在忙着打破其瘤胃内的纤维和其他营养素。奶牛在消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氢气和二氧化碳,古生菌把这两种气体转化为甲烷,每头奶牛每天可产生最高达380升的甲烷,主要由打嗝排出。
无味无色的甲烷气体是一种导致温室气体的重要原因。据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调查,甲烷对大气层的暖化效应较二氧化碳强21倍。每年全球反刍动物产生约8000万吨的甲烷排放量,约占每年人造甲烷排放量的28%%。在新西兰,因为绵羊和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占引发该国温室效应气体总量的43%。在法国,动物打嗝产生的甲烷也占该国甲烷总产生量的15%。
最近,日本国立禽畜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计算了牛肉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相关结果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据介绍,生产一公斤牛肉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36公斤二氧化碳。换句话说,人类每食用一公斤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与一辆汽车行驶155公里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当。
面对全球范围内肉类需求稳步上升的趋势,如何才能阻止奶牛打嗝呢?
千方百计减少打“嗝”
英国科学家已开始一项耗资150万美元的政府科研计划,试图喂食奶牛利于消化的高含糖量青草,以减少甲烷的产生。这些青草可为瘤胃内的微生物种群提供更为有效的均衡营养,从而将摄取的大部分碳和氮转化为肉、奶、皮、毛。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培育含有较高糖分的青草,以及怎样使它们在草场上长得更加茂盛。
还有人建议在牲畜食谱中加入某些植物成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动物科学系的反刍动物营养组建议,可加入额外的源于椰子、粉碎的亚麻籽或向日葵种子等脂肪,以及丰富的鞣酸和皂苷提取物。与抗生素不同,这些植物型添加剂对牛奶或肉类不会产生副作用。
为了控制奶牛呼吸,研究人员将奶牛关在呼吸室中48小时后再喂食它们,然后每隔几分钟测量呼吸室中的甲烷浓度。测量数据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20%%的甲烷排放。但这样做动物们似乎感觉不爽,它们不习惯吃更多的脂肪,皂苷的味道像肥皂,鞣酸则有些苦。
此外,控制喂养的方法在有些地方也不太可能实施,尤其是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牧群都是在庞大的放牧地自由放牧的。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另一个办法。可以给奶牛喂食一个包子大小的药丸,里面充满降低甲烷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几个月的放牧时间里会逐渐溶解在奶牛的肠道内。
英国威尔士大学农村科学研究所则正试验在奶牛饲料中掺入大蒜。初步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减少高达50%%的甲烷气体产生,因为大蒜直接攻击在奶牛的消化道中生产甲烷的有机物。但大蒜治疗法不仅引发奶牛口臭,而且会使牛奶和牛肉产生异味。在个别国家如瑞士,在奶牛的日常喂食中添加大蒜和洋葱则是法律禁止的。
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的一个策略是,不仅改变奶牛的饮食,而且还要将奶牛的消化道环境改造得像袋鼠一样。袋鼠肚子中的微生物与奶牛截然不同,袋鼠的消化道微生物会产生醋酸来帮助消化,因此袋鼠不像奶牛一样排放甲烷。研究人员从东部灰袋鼠的肠道中分离出了211个细菌,希望通过筛选,确定哪些对消化天然牧草是最佳的。最有前途的一些细菌将被放在试验室中进行培养,然后引入奶牛体内。
如果这个方法能够获得成功,将来有一天,空气中的甲烷将大大减少。不过,那时的奶牛会不会看上去有点“袋鼠”味道呢? [本报记者冯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