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祖藜译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0 |
|
现年19岁的朱晓彤(音)家住北京郊外,这里距离市区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同时也远离了市中心四处弥散的刺鼻空气、以及拥挤不堪的交通。 朱晓彤的家是一幢带院子的砖房,院里有片菜地,种着小西红柿、辣椒和大葱。家里还有一块太阳能吸热板,即便在冬天,家用热水也有保障。朱的父母都是菜农,几个月前,她家做饭用上了一种新型环保炉灶,这种炉灶烧的是农作物废料,热效也不错。 朱晓彤说:“过去烧煤,烟特别大,呛得人总咳嗽,现在一点也不呛了。”朱的家在风景如画的延庆县,那里的环境是碧空如洗。 朱晓彤家的新炉灶悄然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有可能成为对抗全球变暖运动卓有成效的大国之一。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不久前向生产此款新型炉灶的公司颁发了“艾希顿奖”,这个知名奖项是为了表彰全球尖端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而设立的。 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有70%要靠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煤炭来满足,在承受着史无前例的环境压力的同时,中国也成长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的一支力量,这些技术大至风能、太阳能发电设备,小至朱晓彤家的一台新炉灶。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中国项目负责人刘英岭(音)表示,这一切源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中国广阔的市场以及商业机构在这一迅速增长的全球性产业中也抓住了机会。 可再生能源目前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8%,官方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15%。 尽管中国的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都是靠水力发电获得,但在中国乡村甚至城市略作考察即可发现,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普及率甚至高于发达国家。 同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及其推动全球生产成本降低的能力,也被视作可对抗全球变暖问题的乐观因素。 绿色和平中国项目负责人杨爱伦(音)说,“一旦中国这样的国家开始生产可再生能源产品,这些设施的价格自然会下降。” (文章来源:法新社10月3日北京电,原文作者卡尔·马拉坤纳斯,原文题为《中国在气候变化战斗中大有贡献》,祖藜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