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个普通的周五,但对于包括100多名中国专家学者在内的世界上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来说,则是意义重大的一天。
当天,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授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美国前总统戈尔”,表彰他们在传播关于气候变化的大量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及在寻找抵御气候变化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诺贝尔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广泛的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并威胁人们的生活条件,造成大规模的移民和增加对自然资源的竞争,而这一切将对脆弱国家造成特别的影响,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可能会增加暴力冲突与战争的危险。
相对于戈尔个人获奖而言,IPCC获奖的意义更为深远和重大,在过去近20年间,在IPCC的组织下,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与政府官员一道,通过不懈的努力,以科学评估的形式,使公众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之间的联系上建立了广泛的共识。
气候与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没有想到,将近20年后,一个更大的“和平”大奖会再次落到包括他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的头上。
活跃在IPCC里的中国科学家
气候与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与“和平”似乎有着不解的缘分。
10月12日下午,诺贝尔和平奖公布仅20分钟,秦大河的手机里就收到了第一条祝贺短信。在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里,以及之后的几天,作为IPCC主席团成员、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的手机和电子邮箱中,就被各方发来的祝贺塞满了。发贺信的不仅有同僚、下属、IPCC的科学家们,更有他的儿子和家人。
1989年,举世瞩目的六国科学家横穿南极大陆联合科考活动,不仅让秦大河的名字妇孺皆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认同和平利用南极资源的象征。那张六名科学家在南极点上展示“PEACE(和平)”旗帜的合影,至今仍悬挂在他的办公室里。秦大河没有想到,将近20年后,一个更大的“和平”大奖会再次落到包括他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的头上。
“IPCC获诺贝尔和平奖出乎意料!我同意IPCC主席帕查瑞先生所说,这个奖是参与这项工作的所有科学家和管理专家的光荣和骄傲!”直到10月18日,记者就此事采访秦大河时,他的心情依然兴奋。
与秦大河一样,作为IPCC第二工作组的主要作者,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林而达也在12日当天,收到了国内外大量的贺信。更有不少人在恭贺林老师获奖时,开玩笑地说“虽然是一项集体奖,这也应该算作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的第一项诺贝尔奖!”
记者询问林而达得知获奖时的心情如何,林老师说很兴奋,也很意外。他厚道地说:“这是国际社会对IPCC这些年辛勤工作的肯定,我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尤其是100多名中国学者和管理专家,这么多年默默无闻的工作,并不被公众了解,但他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的确,丁一汇、罗勇、张德二、吕学都、吴绍洪、刘春蓁、高庆先、周大地、孙翠华、徐华清、潘家华、陈迎……这些名字也许没有多少人了解,但正是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和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通过参与IPCC活动,不仅推动了国内气候变化研究,同时培养了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走上了国际舞台。
中国为IPCC作出应有贡献
IPCC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缩写,很难为一般公众了解,显得很神秘,其实这个组织已经成立了将近20年,他们的工作是非常公开和透明的。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气候变化处的戴晓苏处长,曾在IPCC第一工作组的秘书处工作过两年,她告诉记者,IPCC作为一个政府间的科学咨询机构,对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和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国开放。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赋予它的职能来说,IPCC的工作职责是在全面、客观、开放和透明的基础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对全球范围内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需求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供科学技术咨询。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初IPCC的成立就有我们中国人的贡献。”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秦大河告诉记者:“IPCC是1988年成立的。当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地球气候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人类不断扩大能源消费等活动造成的,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带来重大的威胁。会议呼吁采取政治行动,立即着手制定保护大气行动计划。”
“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给决策者们提供有关气候变化成因、其潜在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能对策的信息。为此,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鄄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旨在就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而当时的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正是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
据介绍,自1988年IPCC成立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IPCC的会议和活动。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内IPCC活动的牵头部门,组团参加了IPCC历次全会和主席团会议,阐述我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基本立场,在重大问题上反映我国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积极推荐我国优秀科学家作为主要作者和撰稿人参加了所有报告的编写,在IPCC评估报告中反映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在本次报告中,就引用了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气候预测模型,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唯一被引用的。
通过参与IPCC活动,不仅推动了国内气候变化研究,同时培养了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走上了国际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我国在IPCC相关活动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
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发此次和平奖声明中的一句话,应该让所有人了解:在气候变化超出人类的控制之前,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了!
IPCC引领地球和环境科学的未来发展
IPCC作为一个政府间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咨询机构,其本身并不进行原始的科研工作,只是汇集和评价全世界所有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其严谨和透明的工作方式,使得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秦大河对IPCC的研究评价方法和理念极为推崇,他说:“IPCC评估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础性研究。IPCC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以及相关的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进行评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供科学依据。IPCC将基础研究和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应用问题紧密联系,我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和理念非常先进,可以讲是引领了地球和环境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虽然IPCC不直接评估政策问题,但所评估的科学问题均与政策相关。IPCC评估报告可谓汇集了全球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气候变化决策和国际谈判具有重要影响。
2007年出版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阐述了过去六年里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对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科学认识水平。预计,这次评估报告将为国际社会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特别是2012年以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体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
应该讲,人类面对气候变化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继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IPCC的框架下,能够对这些问题给出更进一步的解答。
无论怎样,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发此次和平奖声明中的一句话,应该让所有人了解:在气候变化超出人类的控制之前,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了! [本报记者游雪晴]
■新闻缘起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2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表彰他们为改善全球环境与气候状况所作的不懈努力。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公告中说,戈尔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确立和大力推广与“由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有关的知识以及扭转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