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全球变暖后果严重 美国死硬不愿担责愈显孤立
Eedu.org.cn 作者:张旌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4
 

    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3日齐聚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上将讨论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争取在2009年前达成一项新的国际协议。

    澳大利亚当天加入《京都议定书》,美国因此成为唯一没有签署这项协议的发达国家,在会上陷入孤立。

    “别再烹煮地球”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3日召开,14日闭幕。与会者超过1万人,其中不仅包括各国代表、科学家和记者,还有好莱坞明星、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和遭受旱灾的农民及渔民。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大会。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条冰川(8月23日摄)。自1966年以来,这条冰川已缩减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气候变暖速度的两倍,这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条冰川(8月23日摄)。自1966年以来,这条冰川已缩减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气候变暖速度的两倍,这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新华社/法新 

    会议中心外,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打出的标语分外醒目:“别再烹煮地球”。一名示威者扮成北极熊,站在高6米、形似温度计的气球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在会上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你们身上。本届大会将承担重任,全世界都希望能在环境问题上大步前进。”

    大会旨在就达成一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国际协议,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来设定谈判议程和期限。联合国说,新协议应在2009年达成,以便及时生效。

    科学家说,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联合国一份报告说,为避免由此带来的最严重影响,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后开始降低,并在2050年以前比2000年排放量减少50%至85%。

    美国成为焦点

    大会开幕当天正值澳大利亚新政府宣誓就职之日。澳新总理陆克文就职后“烧”起的“第一把火”就是签署《京都议定书》。这使美国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大会“焦点”。

    本届大会最热门的问题当属温室气体减排应为自愿还是强制,而美国一直推崇前者。

    德博埃尔说,美国在会议讨论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与会代表必须达成一项得到美国同意的协议。“如果没有世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和世界最大经济体参与,达成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将毫无意义。”

    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的埃里克·扬说:“我们看到许多积极行动。我们需要美国也像世界其他各国一样采取行动。”

    面对这些指责,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辩解说,美国能源部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减少了1.5%。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哈伦·沃森说:“我们欢迎澳大利亚的决定。”但沃森没有表明美国是否会改变有关《京都议定书》的立场,只是说“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当路障”,希望会议能够顺利达成共识。

    穷国直面威胁

    印尼环境部长拉赫马特·维图拉尔在大会开幕式上说:“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确定无疑,并且正在加速。由此引起的严重影响往往由贫穷国家承受,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德博埃尔说,富国应同意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鼓励穷国在消除贫困同时,开始控制自己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德博埃尔还呼吁各国分享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发达国家的行动能够促使欠发达国家使用清洁能源。我热切期望在巴厘岛举行的本届会议能够确定议程,取得突破。”

    但德博埃尔说,任何人如果指望本届大会能够达成具体目标或长期解决方案,最终都将失望离去。

    美联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大会能达到的最佳结果是开启一轮为期两年、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谈判,使美国、欧洲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参与其中。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