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国外媒体热议《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31
 
“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这句响当当的话被记录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6日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这个事实也将随着白皮书被翻译并印制成英、法、俄、德、阿、日、西等文本传到世界各国。国际舆论对中国政府的这份能源白皮书迅速做了报道,而且较为正面。增信释疑是这份能源白皮书发出的强有力声音。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发布系统的能源报告,有利于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消除国际上一些人士鼓吹的“中国能源威胁论”。
 
“中国无法忽略能源外交”
 
1995年和1997年,中国政府曾发布过《中国能源》(白皮书),但均类似于年度发展报告,而且是以部门名义发布的。而这次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是中国政府近十年来,在能源领域首次对外发布的白皮书。26日当天,世界各大媒体迅速做出反应,纷纷予以报道。
 
美联社26日发表了题为《中国承诺加大清洁能源支出,但警告煤炭消费将上升》的文章。文章说,为了支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承诺将发展更多可再生能源。与此同时,这份白皮书发出警告,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继续猛增。报道认为,中国政府此次发布的报告并没有出现新内容,但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试图在经济发展方面减少对油气资源的依赖。美联社文章还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进口力度,从而在世界上引发了一些疑虑,认为中国的能源需求提升了国际原油价格。报道同时认为,由于北京与一些石油资源丰富的“无赖国家”,如伊朗和苏丹,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中国外交也面临严峻挑战。路透社26日《中国重申能源安全和价格改革承诺》一文报道说,白皮书强调,中国在促进绿色能源发展的同时,将在能源安全和价格改革方面做出努力。报道指出,中国官员对于国际上一些认为中国能源需求提升国际油价的说法甚为敏感。但中国能源白皮书似乎也认可,由于中国经济和能源与国际市场波动存在关联,因此中国已经无法忽略能源外交这一现实问题。
 
“中国白皮书指出煤炭仍为中国第一能源来源”是法新社报道的重点。报道说,中国强调在能源领域,将长期依赖于煤炭资源,并同时承诺做出更大努力,以更加清洁地使用燃料,从而降低给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日本共同社26日有一篇题为《中国敦促更大范围的国际能源合作》的文章说,中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默认,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能源供给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减少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国认为能源消费国和能源出口国之间要加强对话”。
 
德国《世界报》26日分析说,作为世界能源大战中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对石油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陷入了恐慌。白皮书表明,中国同样可以成为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有关由于中国对能源的爆炸性需求,全球将经历一场能源灾难的说法,可能是杞人忧天”。德国《明镜》周刊认为,这份白皮书说明,中国致力于采取务实做法解决与西方的能源分歧,并与欧美或日本合作节能或开发可再生能源。“中国的状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今后,中国在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上的消费量将会增加”,这些观点也出现在德国其他媒体中。
 
西方曾对中国“能源扩张”充满焦虑和不信任感
 
这些报道读上去相对平和,但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能源扩张”充满了焦虑和不信任感。“能源威胁论”成了“中国威胁论”唱得最响的一支小曲,堪与“中国军事威胁论”相提并论。德国《每日新闻报》曾把苏丹达尔富尔危机归罪于“中国政府的能源殖民主义”。《法兰克福汇报》还发表文章说,如果缅甸军人政权垮台,“中国的能源政策将失去一个重要支柱”。
 
英国《金融时报》今年12月9日有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国对能源的消耗。《没有节制发展的灾难性代价》一文上来就说,印度圣雄甘地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中国和印度要追求西方式的文化消费,这两个国家的人就会像蝗虫一样把地球扫荡一光。另外一篇题为《可怕但又脆弱的巨人》的文章,也提到中国的城市化提高了全球铜、镍和铁矿石等商品交易的价格。“对石油的渴求,促使中国向非洲进军”,英国的《泰晤士报》曾这样报道说,很多欧洲人觉得欧洲与非洲的关系正逐渐淡漠,但中国和非洲的关系却变得十分绚丽夺目。对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非洲就是石油供应者。苏丹是个很好的例子,美国等西方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撤出了,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却一直在那里投资。
 
面对西方的种种指责和质疑,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10月曾深有感触地说,当年西方国家到非洲,无偿地占有人家矿产、资源,而中国现在和非洲的合作是一种互利的合作。西方攻击我们最多的是说我们在苏丹“掠夺”石油。事实上,根据去年的一项统计,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包括从苏丹进口的石油,占非洲石油出口总量的8.7%。那么美国从非洲进口了多少石油呢?非洲石油出口的33%是输向美国,36%是输向欧盟。在今年9月华盛顿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他质问那些西方记者:“如果把8.7%的石油进口称之为‘掠夺资源’,那么33%或36%的石油进口又称之为什么?请你们找一个恰当的词语并告诉我。”
 
“中国迫不得已卷入能源之争”
 
“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合理的能源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刘明说,这种全球能源无秩序的状态,导致了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分配。欧美等发达国家无节制地消费了地球上的大部分能源。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崛起的国家,比“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在能源消费上增长得都要快一些。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印度、巴西快,消费的能源比它们多一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俄罗斯是能源供应国,虽然它的能源消费也在增长,但没有人会关注它的能源消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回顾历史,美国的发展一直是建立在能源消耗上的。1913年,美国的能源消费等于当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的总消费量。同样,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崛起,也离不开利用当时廉价的国际能源。对此,德国绿色能源研究所专家海肯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中国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扣上“能源威胁”、“抢夺世界能源”的国家,除了美日,德国也掀起过能源争夺,但中国确实是第一个被扣上这样帽子的发展中国家。海肯恩告诉记者,中国发展在能源问题上正赶上“人类进入能源争夺战”的时期,有些迫不得已。
 
中国在能源问题上小心翼翼
 
海肯恩认为,该白皮书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世界对华能源问题上的种种疑虑。他认为,中国此前已做出种种努力。即使是像对待印度这样的潜在的能源资源竞争对手,中国采取的也是合作性的开发策略。中国政府的白皮书让外界看到,中国在能源问题上可以说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对自己的能源政策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对自己的能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如此谨慎。海湾是全球石油最为丰富的地区,但那里是美国能源的势力范围。尽管中国需要石油,但连一些盛产石油的海湾阿拉伯国家都在反思自己的“吝啬”。阿联酋的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胡维登是沙特《杂志》周刊的专栏作家,今年11月,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需要海湾国家的石油,但“我们却没有能使中国成为我们的战略伙伴”,阿联酋没有,卡塔尔和科威特实际上也没有向中国出售多少石油。所以,非洲的安哥拉才成了向中国提供石油最多的国家。
 
的确,中国只是在很多美国公司、欧洲公司不愿意去的地区去开发能源,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贫穷落后的地区。但中国的这种谨慎做法并没有换来西方的信任,相反却招来不少批评。它们无视中国的需求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而往往夸大甚至一口咬定中国在那里“盗窃”石油。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何茂春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近些年能源消费增长,进口增加,这都是事实。西方国家看到这么一个大国来到全球能源市场中,会感到威胁,这也是事实。何茂春说,我们无法限制西方国家怎么去揣测中国的能源政策,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很大,中国的任何一个问题,中国的贫穷、中国的复兴、中国的能源等,都会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以平常心待之。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重视本国的能源需求与利用。中哈俄石油论坛12月初在北京召开时,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去俄罗斯谈判科威科钦气田向中国供气的中方人士无奈地说:“科威科钦气田离中国这么近,俄罗斯政府几次答应输气给中国,为什么最后要输送到欧洲?”欧洲出的价格肯定比中国高,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中俄油气合作谈判已久,但至今中国仍然靠火车运送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8月底曾强调,将全力保障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泰纳线)未来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中俄油气合作谈判可以说旷日持久,被中国看重的中亚地区,随着各方势力进入,未来油气竞争也会变得激烈。
 
不过,中国在利用能源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引发过像俄罗斯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白俄罗斯之间那样规模的冲突与矛盾。中日之间,因为东海油气田问题存在争议,但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12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方一贯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东海问题磋商。春晓油气田位于与日方无争议的中国近海大陆架,中方在这个区域内所从事的包括春晓油气田在内的开发活动都属于行使主权的正常活动。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