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基辅3月27日电 乌克兰紧急处理生态危机委员会3月25日召开会议,宣布有关刻赤海峡生态危机处理的最为安全的方式已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赞同。
2007年11月11日,连接黑海与亚速海的刻赤海峡遭遇猛烈风暴,导致12艘俄罗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国船只在刻赤海峡及附近海域失事或遇险。在海难中,俄籍“伏尔加石油139”号油轮解体,造成3000多吨重油泄漏。此外还有3艘装载硫磺的船舶沉没,引发严重生态危机。
会议决定将启动安全有效的利用刻赤海峡沿岸油砂混合物的办法,来抑制与减少刻赤海峡石油污染生态危机。
乌科学家认为,在当地气温条件下,刻赤海峡泄漏重油会渐渐沉入海底,石油产品的泄漏可抑制植物生长,并造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浮游植物死亡。刻赤海峡遭受重油污染的区域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在海底与沿岸形成了大量的油砂混合物体。部分落入海底的硫磺因处于密封的集装箱中,暂未引发严重后果。
目前,有关人员利用专门机械将这些石油砂土混合物收集起来,屯聚在刻赤海峡沿岸,随后将这些油砂混合物装入密封储油罐内,并添加特别的分解化合剂,将这些受到重油污染的海砂、海藻微生物混合物分解,海砂可在建筑行业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减少刻赤海峡沿岸油砂的持续污染。这一处理方式也得到了乌卫生部门的赞同,因为这是目前处理油砂混合物最为安全、稳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