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3日电(记者李建敏、周健伟、曹健)站在新家附近的田地前,看到玉米叶色浓绿,茎秆粗壮,长势喜人,45岁的焦国堂却犯起愁来:当了这么多年农民,现在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种庄稼了。
“以前在山区老家,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我把玉米种子撒到地里就不管了。现在来到平地上,可以用黄河水浇地了,却不知道啥时候用水、啥时候施肥最好。所以别看玉米现在长得好,也不知道最后收成会是啥样。”高大瘦削的焦国堂说。 焦的新家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一个新建村庄,这个村庄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约160公里,去年7月才落成,今年2月才开始有人入住。焦国堂两口子和16岁的大儿子就是在那时从200公里之外的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焦湾村搬迁至此的。
当地政府为这个至今尚未命名的村庄规划建设了338套(户)面积、样式一致的新房子,用来安置来自西吉县平峰镇和苏堡乡20多个村庄的山区移民。迄今,已有200户人家陆续入住。
这些移民的老家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缺乏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地区,那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缺少耕地,年降水量仅为300毫米甚至更少,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人畜饮水艰难,粮食经常是颗粒无收,农民生活长期靠政府救济和补贴维系。由于条件过于恶劣,这个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早在1983年,自治区政府便已开始有步骤地把生活在这个干旱带的贫苦农民搬离出去。截至目前,已经搬迁了大约30多万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最近又刚刚完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初步编制的工作,计划从2007年至2011年,对用水难、出行难、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山区困难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涉及宁夏7县(区)543个自然村4.58万户21.74万人。规划总投资18.4亿元。
这些县(区)包括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原州区东部、西吉县西部和中卫市部分山区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的农村人口共计300多万,很多为低收入人口,即人均年收入低于959元。
“根据规划,移民工程将优先把居住在地域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现有扬黄工程渠道沿线、公路沿线和城郊,发展设施农业、优势特色农业、节水高效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贫困问题。”自治区发改委地区经济发展处高级工程师张闽剑说。
他说,过去的移民主要是跨县实施的,但原来的20多个移民安置点已不能再接纳更多的人了,因此新的移民规划将主要在县内实施。政府将开发新的移民点,并为移民配套饮水、灌溉、交通、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今年计划完成5至6个新的移民安置点,能接纳大约几千人。
“帮助农民搬离干旱带只是初步的工作,之后我们还会委托农技推广部门的专家为他们组织培训,传授科学种田知识。”他说。
在焦国堂的新家里,虽然除了床、厨具、粮食和一张破旧沙发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他还是感到很兴奋:他住进这个新房子没花多少钱。这个房子造价11400元,按照搬迁政策,政府补助了他家7000元,每人1000元。焦还有小儿子和三个女儿留在老家上学。 让他感到更为鼓舞的是,这里的土质相比以前好多了。
“在老家虽说种了16亩小麦和土豆,但因为常年天旱,而且都种在山坡上,地里没什么收成,生活主要靠养的5头牛(卖钱)。现在种了3亩多玉米、土豆和向日葵,长得都挺好。6月份的时候这里还下了一场大雨。”说到这里,焦喜形于色。
“过去不懂科学种田,以后得好好学习了。”他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