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琳 刘晓辰
在陕北高原的千山万壑中,在一片黄尘漫漫的沟壑峁梁中,有个叫高西村的地方。在这里,由于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生物措施”,多年来,这里打下的粮食,一直维持着高产稳产,比周围村庄,比它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榆林市米脂县高出一倍,成为一颗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4平方公里的绿色明珠。而生态的恢复,绿色植被的修复,水土不再流失,环境不再恶化,带来了绿色生机和绿色奇迹。这里成为闻名陕西乃至全国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山村。
曾经有过成功的农村建设实践与经验的陕西,今天又是怎样的呢?
记者开始了10天的陕北探访之旅,不仅看到了为发展成为“经济一流,生态一流,文化一流,体制与管理一流”而努力的高西村,还看到了各种不同模式的为实现“帮助农民出点子,引导农民盖房子,节约农民钱袋子,使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小村庄。
产业富民:改变农民生产方式
11月3日,记者到达延安已是晚上8点。在记者的提议下,延安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退掉宾馆住房,很快联系好一位村委会主任。半个小时后,记者来到宝塔区河庄坪镇井家湾村12号。李春平、郑延琴夫妇在事先不知晓的情况下,爽快地留下了“不速之客”。
打过招呼,女主人郑延琴不声不响地拿来炭和秸秆,把炕头的炉子点着,然后到厨房做饭。记者则坐上炕头,与男主人李春平聊开了。
就像陕北民歌中有许多的“哎呦”一样,李春平的话中也不时地夹带着“哎呦”。“哎呦,我现在的日子可好着呢。我是山沟里生山沟里长,过去只知道低头种地,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可是这几年,村里实行退耕还林,我就不再光种粮食了。村里请来技术人员,教我们种日光温室大棚蔬菜,每个大棚政府还补助2000元。我今年种了玉米、白菜、萝卜、土豆、黄瓜,准备再种些西红柿。”
“来,尝尝我们陕北的农家菜。”说话间,郑延琴端上了刚做好的糕馅、油馍、苦菜粘洋芋、凉皮粉和南瓜粥。“你这些菜怎么像是餐馆做的?”记者问道。“我今年4月办起了‘农家乐’餐厅。哎呦,半年就赚了3万元,是种地的六七倍呢。”
第二天一早,房东又与记者聊起来。“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农民的要求很快就能得到满足。你看,我增建的二层窑洞,一申请就同意了。”记者环顾小院,只见占地近400平方米的院子南侧,背靠妙梁山是一排双层上下各四孔的窑洞,每孔窑洞大约30平方米,窑洞东侧是近50平方米的厨房。“比你们城里人住得宽敞吧?”说这话时,李春平颇有些得意。
陕西属西部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底子薄。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2元,尽管增幅创历史新高达10.1%,但从收入结构看仍然“以农为主”。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该省提出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陕西模式”。就是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陕西将以行政村为单元,选择“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作为示范村率先发展,同时再确定10000个村推广示范村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最终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如今农民不再仅限于种地,有开“农家乐”的,有养猪、养羊、养牛的,可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陕西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11月10日下午,记者一到绥德县田庄镇富坪村就被一个有别于温室大棚和弓棚、四周垒起砖头、上盖塑料薄膜的大棚吸引。镇长刘振亚告诉记者,那是温棚养猪。记者走过去,看到被砖隔开建有6个猪圈,猪圈地面和几十头猪都清洁如洗。读农业专业的刘振亚说:“对养猪户来说,防疫的风险大于市场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强化疫病防控,经常请防疫站的人来普及防疫知识,还要不断提醒养猪专业户注意防疫。”
说起养猪,这家主人王雪峰掩饰不住的喜悦一直挂在脸上。“我以前是在泥地里养猪,后来在镇政府的引导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改成水泥地温棚养猪,这样既干净出栏率又高。我刚卖了60头,赶上今年猪肉价格高些,净赚30000元。”王雪峰说,明年要养200头。
刘振亚告诉记者,田庄镇总耕地面积39000亩,退耕还林面积32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因此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新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向优势和特色产业转移,以经济作物、林草产业、料石加工、劳务输出、燃煤贩运、餐饮服务为骨干体系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林草养畜、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关注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从2007年起,陕西要求各级财政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对已经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率先解决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等问题,重点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1月5日,在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行政村四嘴村农民杨士才的家,见到记者,本不善言谈的杨世才却怎么也收不住话。他告诉记者:“我儿子杨德智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县医院等很多地方求医都不行。正当我们全家负债累累、愁眉不展、不知何处治疗的时候,县农村合作医疗经办部帮助了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儿子到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医院直接免收了10000元。今年初,我全家仅仅缴纳5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可是前几天,县合疗部就按医疗保险相关规定给我报销了23000多元,给我解决了大部分花费。这真让我感受到了‘一人有病众人帮,合作医疗保健康’的好政策。”
44岁的志丹县保安镇沙道子村刘保安有两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家庭负担较重。“是政府帮了我们。县里不仅免去了两个儿子的学费、书本费、借读费、电教费、取暖费,还把读大学的女儿列为救助对象,补助800元。”刘保安告诉记者,在宁夏银川上学的女儿还能得到当地政府每学期500元的补助。仅这三个孩子上学,连免带补,刘保安一家就省去了5400元。刘保安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的三个孩子能够继续读书。”记者了解到,2007年志丹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93万人,参合率为9229%。今年1至10月,全县共补助参合患者11437人次;县政府用于奖励和为高中所有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专项资金达345万元,用于“三免一补”的资金达412万元。
关注民生就要帮助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改厕所,建沼气,做饭点灯不冒烟……”记者在陕西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民窑洞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农民生活井然有序。
1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榆林市米脂县高渠乡高西沟村高锦林家。虽说是6口之家,但除了女主人外,其他人都外出打工或上学。56岁的王芝平每天要喂养11只羊、5只鸡、1头牛,还有照看地窖里的冬瓜和8亩地。她告诉记者,家里种了黑豆、土豆、玉米、苹果、梨、白菜、冬瓜和枣,收成不错。但让她最为满意的是家里建了沼气池,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高渠乡党委书记付明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家庭养猪3头,就可以保证8立方米的沼气池用料,年均产沼气385立方米,可基本解决4口人的生活燃料,节煤约847公斤,产沼肥约13吨,基本满足5亩农田的用肥需要,节约化肥、农药大约400元左右,年增收节支1000元。可以说,发展沼气,不但拉动了养殖业、带动种植业,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互动。
陕西省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物质条件,大幅度增加投入规模,加快普及步伐,截至10月25日,全省累计建池总量达到68.7869万口,占适宜建池农户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