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
所谓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指一类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路径。它可以有多种分析、判断的角度和方法,既可以从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状况来判断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增长;也可以从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源;还可以从经济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界定是劳动、是资本或是技术为主的经济驱动方式;此外可以从所有制形式来区分国有、集体、个私、外资或混合等经济的主导形式。下面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对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概括。
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的压力重
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尤其是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相对丰富,“立足资源搞开发”,是除中心城市以外的西部大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和战略。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仍有60%左右的劳动力依赖于土地生存,地区生产总值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20%以上;而工业生产中,基于资源开采加工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约在45%左右,其中超过50%以上的省区有青海、新疆、甘肃、西藏、内蒙古、宁夏。
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的。如,农田灌溉绝大部分还是大水漫灌,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的比重估计在5%以下。开采煤、油、气等能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时,“吃白菜心”现象严重(指专挑富矿采),特别是对煤炭资源进行“吃肥丢瘦、采厚弃薄、挖浅甩深、采大弃小”的掠夺式开采。
经济发展对能矿资源的依赖及其利用方式的粗放,使得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免遭受重压。从2004年资料计算显示,全国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7%,其中东部、东北、中部分别为94.8%、91.1%和89.2%,西部最低,仅有83.16%;西部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22.1%和25.1%,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到全国总量的53.3%。
2.投资拉动作用大,消费和出口的贡献较小
近五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0年扣除价格因素,西部经济增长率为8.5%,2005年达到12.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90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生产总值的17.0%。从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来看,投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统计资料计算,投资对西部GDP的贡献率超过60%(2000年为55%)。
与此相对应,西部的最终消费率只有30%多,2005年西部12省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11581亿元,增长速度仅有14.0%较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更小,2005年,西部12省区市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451.34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仅为3.2%。所以,总体上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而西部地区则更为典型。
3.技术进步的贡献远低于劳动和资本要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极少
从经济要素密集程度看,西部地区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优势的产业除航空航天电子(彩电)、少数装备制造业外,都具有加工度低、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不高等特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年有增加,但总量很少且与企业脱节,自主品牌更是凤毛麟角。
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占28.7%,GDP占16.9%,而研究与开发(R&D)投放仅占全国的14.4%,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4.9%,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占13.5%。
4.国有经济占主导,民资和外资进入不足
尽管西部地区同全国一样不断推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但迄今西部仍是中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地区。2005年全国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9.2%,西部地区平均仍在60%以上。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的大幅增加和西部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民营资本和外资相应有一定的跟进,但总量还很少。2005年,西部12省区市实际利用外资共计45.8亿美元,仅及江苏或广东一省引资量的1/3。这表明西部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总体上还很低,地区发展对国家投资仍有很大的依赖性。
综上,我们可以将目前西部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为:资源依赖及高消耗型,高投资拉动型,初级要素密集型和国有经济主导型。
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要有客观评价
如何看待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我认为有两点必须特别加以强调:一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有其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不能忽视它在全国地域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近些年西部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趋向优化。而促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家实施了与以往方式不同的“新型”西部大开发战略。
1.满足全国需要的初级产业结构特征与垂直分工格局
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或方式的分析研究,不能就西部论西部,而必须将其放到全国地域分工格局中来认识。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一直扮演着“资源产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的角色,资源开采出来输往东部,由东部进行加工制造,制成品再销往西部地区,这种垂直分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有了一定变化,如东部企业已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西部也已开始发展一些资源深加工项目和高科技产业。但迄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初级特征并没有根本改观;西部地区的能矿资源在全国经济的战略地位,不仅未降低而且随着全国资源与环境的的紧约束而趋向于进一步加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西部地区资源依赖及高消耗型模式,是在满足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早期建立国家重工业体系,以及现阶段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等需求背景下形成的。如,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交通干线建设,已经并将继续源源不断地把西部地区的能矿资源开发出来,输入全国各地。第二,西部形成的这种资源消耗模式在对国家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做出了很大牺牲,不仅减少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破坏了本地生存环境,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相当一部分地区并未因资源开发得到相应的实惠,如在一些天然气的气源地,当地老百姓却用不上这种清洁、低廉的燃料,当地要发展下游加工业却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保障,但目前还未建立对西部资源产地应有的补偿机制。第三,西部的高消耗、高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部特殊的工业结构所决定的。评判西部的增长方式,关键不是对其消耗、排放量进行地区比较,重点应观察其变化趋势。所谓“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至5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西部与东部存在较大的工业结构差异,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比性。
2.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增长模式趋向优化
有一篇题为《西部开发遭遇“两高一低”之痛》的文章写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占国土面积71.4%的西部地区,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这种把西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联系起来的评价和判断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首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动因之一和主要的切入点。始自新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与历史上几次西部大的开发行动有着显著的不同。“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主要着眼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基地建设,而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选择了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头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修建道路、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开发几年来开发建设的重点内容,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要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目标,避免把“大开发”变为“大开荒”的历史重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新的西部开发战略本质上就是转变西部增长模式的战略。
事实上,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最为显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据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截至2005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9700多亿元。中央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5600多亿元,其中长期建设国债3100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各类转移支付累计7600多亿元。2000-2004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工程形成年送电能力2500万千瓦,青藏铁路已全线铺通并于2006年7月投入试运行,6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4.7万公里。
从生态治理效果看,人们比较认同的评价是,虽然整体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但局部明显好转。笔者考察过贺兰山区、陕北地区等地,都发现林木、植被仅经过一年的栽种、休牧就得到很快恢复。再从西部地区一些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看,也有趋好的迹象。统计指标显示,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23.02%下降为2004年的22.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3年的80.28%提高至2004年的83.16%。
当然,要认识到西部地区增长模式的优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看到国家在推动西部增长模式转变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经济技术落后,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是目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根本改变旧的模式是很困难的,但这是必须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此文节选自《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7)》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