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掉了原定的休息时间,见面会还是开了3个多小时,记者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看了看时间,不得不“生硬地”终止了双方的问答。最后一个珍贵的问题抛给了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张继。
今天下午,12位科普惠农兴村和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奖代表与媒体记者们互动交流。获奖代表们大多来自西部,或是优秀的科技人员,或是引导农民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带头人。记者们想了解他们的故事,想知道他们给西部带去了什么,科技给西部带去了什么。
甘肃盛产马铃薯,一些贫困地区更是以种植马铃薯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其茎叶废弃物却一直无法利用。直到有外地人前来收购,当地政府才知道马铃薯茎叶中含有抗氧化功能的茄尼醇,是高档护肤品中的必要元素。张继听说后,带领她的团队承担了这一课题,对全省马铃薯品种进行分析,最终挑选出茄尼醇含量最高的品种,采用微波辐射结合反向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制备高纯度茄尼醇,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位博士生导师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为地方经济社会做出的贡献不止这一件。她因此获得今年的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2002年中国科协设立“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要求获奖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并在西部地区工作5年以上。
作为优秀的科技人员,他们个个都是荣誉“专业户”,这个奖对他们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在西部工作了20年的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张定华的话也许能代表他们的心声:“设立这个奖说明国家对西部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是激励科技人员更好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也许是巧合,7位科普惠农兴村奖的获奖代表也基本上都来自西部。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华曦养鸡技术研究会会长李海燕是其中的一位。研究会以无公害、绿色鸡蛋生产技术及管理体系为主线对农户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两年来,已培训农户3000多人。他们还通过建养殖小区的方式与农户合作,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如今,当地农户生产的鸡蛋卖到了香港,还取得了欧盟认证。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2006年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2007年奖补资金总额从原来的5000万元增加为1亿元人民币,增加部分全部用于中西部地区。(本报北京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