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一团团部的一山东水饺店边上,至今仍保留一棵百年大胡杨,说起这棵胡扬树的年代,谁也无法追溯历史去考证了,但这棵树确实是八十一团发展历史的见证。
八十一团地名霍热,蒙古族语意为“驿站”。地处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博乐市境内,西距拨博乐四十一公里,北距阿拉山口五十八公里,南与贝林哈日莫敦乡的博尔塔拉河一水相隔。位于北纬44°48 ′52″ ,东经82°24′49″,属典型荒漠大陆性气候。
有关古丝绸之路的古驿站旧址说法也很多,最早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有他的不同看法。据现九十岁的蒙古族老人鲁拉回忆说,听他的上一辈们讲,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寄居伏尔加河下游一个半个世纪的中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不屈服沙皇统治压迫,遣返祖国。清政府安置在精河县,其中部分居住在霍热——驿站。
据《八十一团志》记载,当时霍热有几十户都是蒙古族,散居在霍热、肖恩奔、乔陵格达、阿罗庚(现今八十一团团部、四连、三连和良繁站),为四甲。他们以游牧为生,生长的植物主要有胡杨树,灌木主要是红柳,草类百分之九十是芦苇,构成了西北塞外美丽的风景。然而那棵百年大树胡杨,成为霍热的重要标志。被当地蒙古族敬仰,并视为“神树”、“圣树”,相传有谁动它或侵犯它会生病的,因此都很崇拜它。
据考证,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敦煌进入新疆,起初只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沿而行,所以《汉书?西域传》称它有“南、北二道”。后来,经过我国西汉、东汉政府的艰苦经营和新疆地方政权的积极配合,人们又开辟了从吐鲁番、哈密、吉木萨尔到伊犁河谷,再与巴尔喀什湖沿岸及中亚各国连结新的丝绸之路。这条线路就是被后来称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
有专家发现的“驿站”,地处古丝绸之路新疆精河县境内的托托,其实托托是当时的一个兵站。这个站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迎接过成吉思汗西征的千骑百蹄。
历代文人墨客在那个西域战乱年代,虽经过此地,但不会选择这样环境留住的,因此要远离战火的硝烟,驿站的风光是他们最好的、最为理想的选择,那里僻静,又是牧区,住在好客的蒙古族牧民家心赏、留恋那迷人风景,不由的真情流露,写下了那一段的诗篇,更是对八十一团霍热——驿站的真实写照。
清朝祁韵士在此驿站住过。在这个驿站里,他坚持写的《万里行程记》,他这样描述这里的景色:“西行五十里至托多克。此处之东有苇湖,浩渺无际,飞雁群翔……
清朝诗人宋伯鲁在《托多克道中戏作胡桐行》中写到:“君不见额琳之北古道旁,胡桐万树连天长,交柯接叶万灵藏,掀天踔地纷低昂。”
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也路过此驿站。他在《荷戈纪程》中写到,“二十里花树林,有店未停,惟行李车饲马。”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哲曾通过考证,认为博州境内托托段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是迄今为止,国内惟一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丝绸之路。但对驿站祥实历史考证仍是个“迷”。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霍热——古老驿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团已有三十二幢职工住宅楼,楼房住户达到七百六十八户,社区绿化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六,一千六百一十户职工享受到了危旧住房改造的优惠政策,先后投资四千余万元用于医院、学校和连队文化室、卫生室改建扩建,团场城镇步伐加快,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团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这处古驿站到底在什么地方,其神秘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新疆博乐农五师八十一团 通讯员 龚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