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颜毅华:太阳射电,让世界关注中国
Eedu.org.cn 作者:姜靖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2
    采访颜毅华之前,并不知是何方高人,只看过一些零星的资料,在介绍太阳射电天文学时往往会提到他的名字。

  随着我国首台10.7厘米波长太阳射电流量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太阳射电宽带频谱仪的问世,厘米分米波段多频点日像仪的推进,我国在太阳射电领域的研究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研究首席科学家,我国太阳射电天文领域的领军人,总想低调出场的颜毅华也不得已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这让他多少有些不适应。当笔者表示想采访这位“前沿人物”时,他说自己还远不能算是个“人物”,只能说是从事太阳射电领域研究的极其普通的一分子。

  ■其人

  “符合科技工作者最起码的标准”

  约了几次,颜毅华才答应接受采访,地点选在他位于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一桌一椅一柜,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装修的简陋与他所从事的前沿研究似乎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

  在房间一处很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两张小女孩的照片。“我女儿。这是十年前拍的,那时她才6岁,现在都长成大孩子了。”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颜毅华说到自己的掌上明珠,自豪、满足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这之外,他的眼神中分明裹杂着另外一种情感。

  他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下班陪孩子写写作业,聊聊天,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陪伴孩子走过她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在普通家庭,这些是再寻常不过的天伦之乐,但对他来说,多少有些奢望。说到这里,颜毅华沉默了很久。

  “当初选择搞科研时没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吗?”

  “我喜欢搞科研。”颜毅华说,他的性格特别适合搞科研:“认真、踏实、耐得住寂寞,符合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标准。”早在上中学时,他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会想出一些小发明。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1978年,颜毅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自动控制系,迈出了成就科学家梦想的第一步。大学时代的他,学习更加勤奋,上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科研文献,关注前沿动态,在科学的海洋里,他尽情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就有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无怨无悔。”颜毅华说。

  ■其事

  首次将边界元法引进到太阳大气磁场计算,为太阳物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途径

  学航空自动控制出身,却成为太阳射电天文学领域知名专家,在外行人看来,颜毅华的“转行”跨度真不小。

  “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转行。”颜毅华很认真地纠正道,“知识都是相通的,我现在用的好多都是以前学的知识,怎么能叫转行呢?”

  他解释说,太阳磁场在太阳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可靠的磁场观测仅限于太阳光球等少数层面,太阳大气中的磁场结构通常只能采取数值计算的办法来重建。过去30年中所采取的数学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太阳磁场计算中,无力场条件是描述光球以上太阳大气磁场的很好模型。但即使是线性问题也不适定:如有些方法解不唯一,或者有唯一解但半空间能量为无穷大。

  “我们对具有有限能量的线性无力场模型,建立了等价的边界积分方程,就能保证唯一解,并直接从观测的磁图数据出发进行分析。”颜毅华说。

  正像很多创新研究一样,最初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颜毅华他们也不例外。给权威杂志投稿,被打了回来。

  “审稿人建议我们去看教科书。”“遭到严词拒绝,当时您动摇过吗?”

  “没有。我回复他们,我们的推导就是按照教科书一步步实现的。”

  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颜毅华他们首次得到了具有有限能量的一般无力磁场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为采用边界元法根据边界数据计算太阳大气磁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根据观测数据重建太阳大气磁场的边界积分方程方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基本方法之一,得到国内外学术权威的重点评述与引用。

  “现在看来,当时的坚持是对的。”颜毅华微微一笑,“创新就不能迷恋权威,不过这需要勇气。”

  正在研制国际新一代射电日像仪,可望取得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成为国际学术中心

  在追求理论创新的同时,1999年初,颜毅华担任太阳射电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以来,他带领团队在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厘米—分米波频谱日像仪的推进便是其中之一。该仪器将首次在厘米—分米波段上实现同时以高空间、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探测日冕大气的动力学性质。

  颜毅华进一步解释说,由于该频段覆盖了重联区的高度,这一仪器在多频点上的同时成像类似于CT断层扫描,对重联区的不同高度进行观测,将首次形成重联区的“三维”观测,对于太阳耀斑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专家预言,作为国际新一代射电日像仪,可望在日冕物理研究中取得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成为国际学术的中心。

  2005年,第三届中法太阳物理会议上,国际知名学者Vilmer博士认为,我国的频谱日像仪在厘米分米波段的观测将毫无疑问地对确定和研究太阳上电子加速地点起重要作用,从而在太阳的射电成像上开辟一个新的窗口。

  今年6月,IHY欧洲大会特邀介绍未来太阳射电观测设施,全世界只有三家。颜毅华他们的多频谱日像仪CSRH与美国FASR和欧洲LOFAR一起处于被邀之列。

  ■其论

  做科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采访当天,正是国家天文台新生开学的日子。迎新会上,颜毅华作了15分钟的发言,笔者也跟着过去听了听。会上,他一再强调,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某种意义上,应该算是真理,但做到并不容易。”一位新生悄悄地对笔者说。会后,笔者就这个话题问颜毅华。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成为知名科学家更难。”颜毅华说。

  “那您呢?能做得到吗?”“我可以。我一直都对名利看得很淡。”“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您什么都有了。”“也没有吧。”

  “至少,您是研究员,有自己的课题组,有房子、车子,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他们要立足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我在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这些都没有,但一样很努力在做。我觉得坚持下来,这些都会有的,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强调,只要坚持,该有的都会有的。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很在意这些,把这个作为最终目的,我觉得很难成为科学家。比如,你给自己定个目标,一定要拿到多少钱,那就不要来做科研了,要挣钱就到公司去。”

  “不怕这样一来,大家都不跟您读研了,太苦了。”

  “本来做科研就很苦,如果来混个文凭要轻松些。这不是跟不跟我读的问题。”

  “您名下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哪里了?”

  “有去国外工作的,有去外企的,但大多留在了课题组里。”

  “您给他们开的待遇高吗?”

  “不算高,但他们还是留下了,因为他们喜欢。因为喜欢,他们就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这样做了,就能出成果。”

  带学生:培养研究能力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按照计划,颜毅华每年招2到3人。采访时,有个学生来问他选课的事情。学生走后,我随口问了一句:他毕业于哪里?

  颜毅华想了半天,最后说:“不好意思,我想不起来了。”

  “招生时不注重学生的‘出身’吗?”

  “基本不看,相反我更看重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这个怎么看?很多学生,即使不喜欢,但为了能上,还会说自己喜欢。哪怕一开始对专业方向不是很了解,觉得自己很感兴趣,可深入学习后发现,不喜欢了,怎么办?”

  “你说的这个情况的确存在,但我想说的是,研究生培养,不是教给你某种知识,而是培养你一种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从事另外一个方向也需要。只要你具备了这种能力,将来从事其他方向研究,同样受用。”

  “您对师傅带徒弟这种培养模式怎么看?”

  “有一定的弊端,对创新不利。还是我刚才说的那点,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沿着自己走过的路走。我都搞完研究了,你再搞还有什么意义?当然,对于没解决的问题,谁都可以做。”

   ■人物档案

    颜毅华

  1962年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太阳射电研究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山东大学教授。

  他首次将边界元法引进到太阳大气磁场计算,为太阳物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途径。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文集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2002年度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2001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2002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获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4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证书,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