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碳通量”研究为了解气候变化打开“一扇窗”
Eedu.org.cn 作者:张建松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5
    新华社雪龙号11月23日电 一项为期5年、由中国国家海洋局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美国佐治亚大学合作开展的“南大洋碳通量观测”研究项目,目前正在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实施。这项研究对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该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之一、清华大学在读博士马豪介绍,“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长江口出发以后,科研人员就开始了定点取样工作,每航行5个纬度,在4米多深的表层海水中采集一次样品。然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钍234—铀238不平衡法”,研究沿途海域表层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

  另一位项目现场执行人、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的张远辉研究员则利用美方提供的高分辨率“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走航观测系统”,每隔两三分钟记录一次海水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还记录海水的水温、盐度、叶绿素等多项指标数据,并及时与美方共享。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航行路线将长达27697海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将穿越围绕南极洲的南大洋,在东南极的中山站和西南极的长城站之间往返,因此科研人员沿途将采集到丰富的样品,得到大量的观测数据。到达南极以后,科研人员还将在南极普里兹湾进行定点采样工作,以研究南极海冰区上层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

  碳,作为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关键成分,以二氧化碳、碳酸盐、有机化合物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环境中不断循环。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氧化碳会在海洋和大气中进行循环。因此,海洋的碳通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碳增减的数量,会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它也因此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名誉主任陈立奇研究员认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此次中美合作对南大洋碳通量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必将加深对南大洋碳循环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对认知过去、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