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寻求与洪水的“共存”之道
Eedu.org.cn 作者:华凌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8
    “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将生活在过去。”中英携手开展的“预见未来50年太湖流域洪水风险”项目正是对这一理念的阐释。

  一曲“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太湖成了多少人魂牵梦萦的“梦里水乡”。

  然而,位于上海、宁波、杭州中心地带的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也并非总如梦中那般迷人,这里是遭受暴雨、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1年和1999年的那两次大洪水更是让人心有余悸。据统计,仅1999年太湖特大水灾就造成了131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九年前的景象还会重现吗?未来10年、20年以至50年中,洪水的发生情况将会怎样?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流域中洪水特性会如何改变?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在太湖东面的上海,一批关心她的命运的人们为解答上述问题,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项名为“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技术研究”的合作项目。他们之中既有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内专家,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友人。为一探究竟,1月初,记者在上海召开的中英科技合作项目“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技术研究”成果交流与研讨会上,分别采访了该项目中、英双方负责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资深教授爱德华•埃文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程晓陶教授。

  治水思路的转变

  谈到水患埃文教授也颇有感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0%的土地面积处于洪泛平原,年均河道与海岸洪灾损失约14亿英磅。防洪减灾关系到2000亿英镑财产和180万人的安全,政府每年的防洪投资就已经超过了5亿英镑。

  为了制住这害人的水灾,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由前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牵头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就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2002—2004年,爱德华•埃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未来洪水及海岸侵蚀防治”前瞻项目研究,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英国未来30—100年内所面临的洪水与海岸侵蚀风险做出了情景分析。研究数据表明,由于海平面上升,洪水极端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加之城市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与规模的扩展,社会面对水灾的脆弱性增大,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未来英国面临洪水高风险的人数可能会上升1.5—2倍,年平均水灾损失可能从如今的10亿英镑上升到15亿—270亿英镑。

  英国以往的防洪措施主要是防御。然而随着洪水风险的增长,要维持已有的防洪标准,就要不断扩大防御范围,加高堤坝。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为此,研究报告强调指出,英国的防洪政策必须调整思路,从“抗御洪水”向“综合性的洪水风险管理”转变。人们意识到“绝对的防洪保护是做不到的”,必须要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和超标准洪水的风险,树立与洪水共存的理念,在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将非工程措施纳入洪水管理的正规渠道,如制作洪水风险图、增强公众水患意识、制定综合治水的战略规划、增强建筑物耐淹与灾后重建的能力,以及加强应急准备等今后可行的、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这样将有助于控制风险、降低损失。

  借鉴与创新的结合

  程教授认为,英国未雨绸缪的这种做法很值得学习。他说,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德等国家陆续在不同领域开展起长时段前瞻性的未来预见研究,但迄今专门立项研究未来50—100年水灾风险变化的还只有英国。太湖流域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涉及到江苏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北部与上海市,是一个易于遭受暴雨洪涝与台风高潮袭击的区域。目前,太湖流域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在今后一二十年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如何满足日益提高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保障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在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而这次中英科技合作项目致力探讨的两大问题“未来50年中太湖流域的洪水风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什么是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最好的抉择?”正好为我们作出回答。

  但英国的经验总归是英国的,太湖防洪要学习英国的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英国的模式,必须要针对我国的特点,因地制宜。

  埃文教授说,在英国开展“未来洪水前瞻研究”时,对于未来洪水风险的演变,大家起初以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占到70%,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占到更为显著的75%%。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则会可能更为突出。

  程教授在到英国实地考察后也颇有感慨,英国是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已处于高水平低速度的平稳发展阶段;而太湖流域正处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步伐加快,流域中外来人口急速增长,城镇面积迅速扩张,水田面积逐步减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面率与河网通达率的下降等等,使得流域固有的雨洪调蓄能力与疏散能力锐减,加之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与强台风、暴雨发生几率的增大,而流域中分级实施的水利建设也将改变洪水的分布与特性。诸如此类的因素都使得流域中未来洪水风险的动因响应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可能形成恶性互动的局面。

  为此,一方面我们借鉴英国的经验,从流域洪水的动因—响应关系的定性分析入手,构建气候、水文、水力学、社会经济、水灾损失、工程安全、洪水风险分析等一系列模型与方法,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背景下,流域中水文特性、洪水风险特性等的演变趋向,进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太湖流域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的特点,考虑数据收集与可共享性的约束,对各种模型进行调整、改造直至原创性的开发,形成一套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尺度一致性,又能够分步推演、对未来洪水风险进行情景分析的技术手段。

  关于“水”的收获

  几年的合作下来,中英双方不仅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对双方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情。采访中埃文教授对目前项目的进展表示满意与高兴。他说,中英两国在科技合作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中国的合作,对于英国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这个项目,既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得本国的未来洪水预见理论和方法得以更加完善。

  程教授也觉得颇有收获,他说,我国政府已经确定防洪工作要向“洪水管理”转变,以更好地促进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支撑与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一次通过国际合作对一个流域开展未来洪水风险的预见研究。感触颇深的是,英国十分注重资料的不断积累,建立了内容丰富、长系列的数据库,形成了信息共享的运作机制;能够在最高层面上组织开展未来预见的前瞻性研究,调集多学科专家组成研究团队,项目进展过程中,充分征询和吸取政府相关部门与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得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影响到该国的政策调整。这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与英方的科技合作项目,项目组中吸收了北师大、社科院、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学习、交流与研究,对洪水管理有更深的认识,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推广实用价值的未来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方法技术体系。从项目中期进展情况来看,相信可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次国际合作,对于培养复合型跨学科人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希望对我国今后流域管理的能力建设与政策制定提供新的手段。

  在采访将要结束时,程教授的一番话颇为引人深思:要想了解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去看看那里的河流。因为河流不仅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演变的集中体现,而且信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他既记录着历史,也预示着未来。人类的涉水活动,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招致大自然的报复。所以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为了把握适度,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良性互动转变,就必须看得更广更长远。

  项目历程

  2004年7月,英国前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访华期间,向我国科技部介绍了“英国未来洪水前瞻研究”的成果,促成了中英双方在该领域的科技合作;

  2005年,作为中英科技年的活动之一,埃文教授带领该项目组的7位核心专家访华,与中方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选择太湖流域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合作意向,年底形成了完整的项目建议书;

  2006年4月,中英科技联合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上,“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技术研究”作为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旗舰项目”被纳入中英科技合作框架;同年,埃文教授再次带领10位英国专家访华,初步制定了项目的实施计划;

  2006年12月,经过反复论证,科技部正式启动了这个为期3年的中英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项目牵头单位,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共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科技部资助170万人民币、英方出资45万英镑;

  2007年4月,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英国,形成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