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冻雨: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Eedu.org.cn 作者:朱芙蓉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0
    ■新闻缘起

  1月中旬以来,我国发生罕见大范围雨雪天气,全国降水日数突破极值。此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电力供应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其中,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湖南和江西西北部、浙江北部出现暴雪;湖南、贵州、安徽南部和江西等地出现了四次明显的冻雨或冰冻天气。

  1月10日以来,我国很多省份出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遇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的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月12日,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而冻雨这一北方地区老百姓几乎闻所未闻的天气现象是造成这些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冻雨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应对冻雨天气?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郭学良。

  ———严重危害———冻雨持续了20多天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冻雨是冬春两季的一种常态天气现象。不过,往年的冻雨天气通常只持续两三天,且在某个地区只降一次,不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然而,今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冻雨持续了20多天,且先后发生了4次,是造成此次电力供应中断、京广铁路湖南段中断、京珠公路湖南段中断的主要原因。

  “冻雨下落后在输电线路的塔、导线和绝缘子上结了很厚的冰,造成电线的负荷显著增加,已经严重超过了最初的设计极限,电线被压断,最终导致了输电中断。另外绝缘子上的冰覆盖使导线失去了对地绝缘,造成闪路、短路,同样造成输电中断。”郭学良介绍。

  电线覆冰达到50毫米以上

  郭学良说,以往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过雾凇、雪凇,它们的密度很低,给铁塔和导线造成的负荷不会很大,虽然有可能造成闪路,但不会对线路结构造成破坏。而这次我国湖北、湖南、江西地区出现的是雨凇,是过冷雨水遇到固体表面迅速结冰形成的,密度可达0.9,几乎接近水的密度1。

  南方输电线路的设计一般是考虑可抗30年一遇的15个毫米积冰,但这次覆冰达到50毫米以上,就造成了严重的线路破坏。在公路、房屋等上面也产生了同样的积冰,造成了交通困难和房屋破坏。

  ———冻雨成因———罕见雨雪天气造就冻雨

  罕见低温雨雪是冻雨形成的天气环境。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分析,今年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有关。

  今年1月以来,北半球欧亚地区高纬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但是较强副热带系统阻挡着南下的冷空气,使得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从黄河流域到江南北部区域的雨雪天气。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为我国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气低层存在持续性强逆温

  这次冰冻天气的基本特点是大气低层存在持续性的强逆温。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南方的湖南、江西和贵州等地区大气低层出现强逆温层,700—850百帕出现温度较高的正温区,温度可达7℃以上,厚度为2000—3000米,而在900—925百帕的近地层出现厚度为500—1000米左右的负温度区,近地面温度一般在0到-5℃,而且近地层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

  这种持续性强逆温使得云中形成的雪落入足够厚的暖层后,完全融化,形成雨水,当雨水继续下落进入近地层薄的低温区后,来不及冻结,以过冷雨水的形式存在,这种过冷雨水一旦碰到线路、树枝、地面等固体表面,就会出现快速冻结,但由于冻结过程会释放大量的潜热,提高了冰表面温度,减缓了冻结过程,这样导致冻雨在线路、树枝等上滑动,最后形成枝状冰体,由于冻结速度较慢,这样形成的冰看起来是比较透明的。

  水汽凝华直接形成积冰

  另外,近地层的低温、高湿空气会导致水汽直接快速凝结在固体表面,形成积冰。

  在湖南、贵州的一些线路上的积冰形状是比较规则的,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冻结形成的原因不同于前面降雪融化后形成的过冷雨水的直接冻结,而是低温、高湿环境下,水汽直接快速凝结在线路等固体上造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区的电线积冰中存在冰雪和过冷水混合冻结的现象。如果近地面的低温层较厚,部分过冷雨滴会冻结成冰,与未冻结的雨滴混合在一起产生冻结,也会造成严重的电线积冰。

  ———如何应对———加强极端天气精细化预报

  如何应对冻雨天气,郭学良介绍,首先要加强极端天气预报能力,提前做出准确预报,对防御和减轻天气灾害至关重要。中国气象局对这次灾害天气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给灾害防御工作赢得了宝贵的先机,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预报的精细化,尽量提前预报出灾害天气发生的时间、区域和强度,避免空报、漏报。

  另外,还应特别加强气象灾害可能的危害方面和影响程度的预报与评估,这方面气象部门过去做的较少,相关行业部门重视也不够,比如日本就有专门针对降雪、冻雨等气象对电线、电力的影响预报、评估部门。

  应对灾害要未“雨”绸缪

  郭学良还介绍,同时,要完善灾害天气预报信息传播机制,让公众提前知道灾害天气信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机制,大力加强公众应对自然天气灾害的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这对提高公众防御自然天气灾害水平、减小生命、财产损失非常重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抗灾害天气的标准,这次灾害降雪和冰冻天气对输电、通信线路、房屋设施造成很大损害,说明我国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抵御灾害天气的能力不足,应提高和加强相关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还应该加强我国针对灾害天气应急防御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如相关的交通、通信、水电暖等法律保障体系),避免一旦发生灾害天气时出现交通状况混乱等现象,导致损失更加严重。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