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构筑永不间断的能源大动脉
Eedu.org.cn 作者:张佳星 胡…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7
    蜿蜒在桑干河谷和燕山山脉的大秦铁路,以每天100万吨的运量将山西、陕西、内蒙古西“三西”地区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送往东部海港。这简直就是一条汹涌的“煤河”。

  如何让埋藏在“三西”地区广袤土地上的若干条“涓涓煤流”迅速汇集到大秦线这条“大煤河”里?

  如何让这条汹涌的“煤河”快速、安全、有序地奔流到东海?

  担当大秦铁路运输组织的太原铁路局借助了“大树”的理念,巧妙地构筑出一条永不间断的能源大动脉。

  创:“网对网”代“点对点”

  “‘三西’地区有很多矿区,卸煤地也有很多港口,我们面临的是‘网对网’的运输。如何变‘网对网’运输为‘点对点’运输,需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站在大秦铁路集疏运示意图前,太原铁路局局长武汛向记者讲解起大秦线运输组织上采取的新思路。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运煤系统就像一棵欣欣向荣的大树,大秦线就是它的主干,装车点的路线是树根,我们把小树根、小毛刺尽量汇总形成大树根,通过主干运到枝叶上,也就是港口,再运往需要煤炭的地方。

  地图上,一条粗犷的红线苍劲有力地贯穿东西,它的头尾分别延伸出较细的蓝线抵达不同的矿区和港口,错落有致,纠结成网。这条红色的大动脉仅2007年一年便向外输送了3亿吨“乌金”,再次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也就是说,抽根烟的工夫就会有10000吨左右的煤炭横跨东西近千公里从秦晋内陆来到渤海湾畔。

  可是,太原铁路局的干部职工连抽这根烟的工夫也没有,因为他们要做的是史无先例的伟业,要成为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开拓者。

  开拓,史无先例,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有风险亦有挑战。

  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一条2.67公里的长龙领命起程。而这之前,如何编组,如何集结,采用什么车型,配备哪些人员,所有的细节都不可以出任何纰漏,特别是运输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然而,确保安全并不意味着可以像绣花那样慢工出细活,大运输,就是要跑赢时间。怎么做到?集、疏、运一体化!

  集:万吨煤炭一线牵

  “点对点”运输效率最高。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作业环节,实现安全高效,集运集疏,是大秦铁路创新运输组织的一个亮点。

  把小毛刺、小树根汇成大树根,首先要解决的是集运———集中装车。

  “大力推行和实施万吨、2万吨‘战略装车基地’建设,是太原铁路局发展重载运输,实现运输能力快速扩充的一个工作创新。”武汛介绍说,建局以来,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输为目标,太原铁路局对年运量不足10万吨和日装车不足10车的货运站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整合,并制定实施了分区域、分品类、整列装运的战略装车基地建设方案和推进计划,赢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厂矿企业的投资。目前,大秦铁路共建万吨装车点45个,2万吨装车点8个。

  在此基础上,太原铁路局还努力扩大相关通道的输送能力,对大准、北同蒲、云岗、宁岢等相关干线和支线进行扩能改造,延长到发线,增建联络线,提高牵引定数,增开列车对数。通过以上措施,北同蒲线具备了2万吨列车始发能力,实现了2万吨列车从装车点直通大秦线。大准线牵引定数也由4500吨增加到1万吨,实现了万吨列车从装车点直通大秦铁路。

  正如枝杈归根,川流入海。太原铁路局总工程师王启铭总结说,一大批“战略装车基地”的形成,为大秦线重载运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促进了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如今,大秦线上已不见了万吨以下列车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长的万吨和2万吨重载列车。先进的自动化装卸作业令装满一节车煤炭的时间仅需56秒,以这样的速度装满2万吨的整列可以把时间缩短在100分钟内。在压缩装车时间的同时,装煤量的精确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防止了超载、偏载,确保了安全。

  为适应高效运输的管理模式,列车编组也由原来的4×5000改为1+2+1或1+1+可控列尾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原来一辆2万吨组合是由4辆机车各牵引一列5000吨货车进行组合,而现在是由两列10000吨列车直接编组,编组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0小时压缩到了现在的3小时。

  这一创新,绝不仅仅只是数字的重新组合,鲜为人知的是一项技术———GSM-R网络技术的全新突破。要想实现两列万吨列车的同步操作,通讯畅通是首要的前提。由于原有的无线技术传送距离短,5000吨51节车辆的距离就达到了传递极限。

  挑战极限,敢为人先,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太原铁路局引进吸收,创新完善,巧妙运用LOCOTROL技术和GSM-R技术,变空间传递为网络覆盖,有效解决了山区铁路中的通信可靠性问题、长大下坡道的周期制动问题和长大列车的纵向冲动问题,使编组210辆、长达2600多米的货车前后同步操纵误差仅为0.6秒,在世界重载铁路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了LOCOTROL技术和GSM-R平台的有机结合。

  “这个技术,别人没有。”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时,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耿志修说。

  独一无二,这就是大秦铁路的性格。

  疏:千里大秦无阻碍

  在太原铁路局湖东站的运输调度室里,指示列车动态的显示屏有节奏地闪烁着,调度人员频繁通过专用话机紧张而有序地指挥着接发列车……大秦铁路的运输组织每天都是新的,也是异常忙碌的。

  内涵扩大再生产。太原铁路局在大秦线的运输组织上几乎把所有潜能全部挖掘殆尽,只冲着一个目标———多运煤。

  为了有效提升大秦铁路的运输效率,太原铁路局充分发挥铁路改革所赋予的直接管理站段、直接指挥、运输生产、直接配置运输资源的优势,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对大秦及相关各线运力资源进行了整体优化,先后两次对大秦线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全线653公里只设一个机务段、一个车辆段。针对日常运输组织中出现的瓶颈区段和限制点,撤销了9个中间站,提高了全线通过能力。

  优化机车运用,大力推行“长交路、车循环、人继乘”的模式,拉通了大秦线与其他干线的机车交路,打通了大同枢纽和茶坞、湖东等技术站,大秦铁路机车整备距离由原来的620公里延长到1530公里,施工期间延长到2080公里,压缩了机车辅助作业时间,使机车运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车辆系统以“5T”技术为龙头,按照“强化两端,简化中间”的原则,共取消技检作业环节60余个,对大同等枢纽的作业保证区段进行了延长,列检平均保证距离由原来的778公里提高到目前的1036公里,使编组站办理能力和车辆使用效率得到同步提升。

  以湖东二场出站达速考核为样板,在北同蒲线和大秦线实施了机车达速考核,列车平均技术速度提高了3.3公里。实施货运增载,细分车种车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增载方案,做到了“增载不超载”,仅此一项全年就增运1180万吨。

  相对应地,秦皇岛、曹妃甸等先进的大港口也进一步改建和扩建了自动翻车设备,可以在不解编、不脱钩的状态下以3节货车为单元同时侧翻,直接将煤炭卸在一刻不停,匀速运转的传送带上入港装船。

  为了有效畅通大秦线出口能力,扩大港口接卸能力,太原铁路局以秦皇岛港为重点,成立了港务局、秦皇岛东站和柳村南站联合卸车小组,建立了路港合署办公、联办协调机制,实现了煤矿、铁路、港口、船舶公司物流链管理过程的重新整合,形成了以国铁为纽带的运输大格局。

  运输大格局的形成,不仅有效提升了大秦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大秦铁路应急应变的抢运能力。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这里的职工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年夜饭是在家里吃的。一场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席卷了我国南方。能源告急!灾区告急!……全国电网骨干电厂存煤低于三天使用量的已达到86家,存煤仅有一天使用量的达到54家,17个省市拉闸限电。

  在全国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关键时刻,1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亲临煤运专线大秦铁路考察慰问,并就抢运电煤、抗灾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铁道部当即要求开展一场为期10天、每天100万吨的煤炭抢运战!

  面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重托,践行部党组的承诺,太原铁路局11.5万名干部职工心系灾区,为国分忧,以高尚的境界,科学的调度,超常的付出,无私的奉献,昼夜不休、连续作战、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在抢运电煤和春运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开展攻坚。2月1日至14日,太原铁路局日均装运电煤14373车,大秦铁路日运量连续15天突破100万吨,全局主要服务的256家电厂日均存煤量由1536万吨提高到了2867万吨,平均可耗天数由最低时的3天达到了14天,为抗灾救灾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山西省电煤保安全、保生产、保发运活动突出贡献单位。

  运:细密心思保安全

  高密度,大流量,源源不断,这是对大秦铁路“运”的最好概括。大秦铁路就像一条煤河,被一种无穷的动力所牵引,汹涌澎湃地流向东部海港。

  这条河的“旱期”可能是所有“河流”里最短的,每天3小时天窗时间用来集中施工、更换钢轨、修理路基、清除污物,全年相加起来也不足50天。尽管太原铁路局每年都要根据运量增长的需求,集中一段时间,集合上万人员,在653公里的绵长铁路线上,开展立体整治,扩能改造,大幅度提升设备质量、运输能力,但与每年5000万吨的运输增量相比,大秦铁路的许多设施设备,特别是承载万吨负重、大密度车轮冲击的铁路钢轨,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下,很多意外都有发生的可能。曾经有一次,一根钢轨在没有任何裂痕、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突然断裂了。重载运输对线路带来的伤害谁也料想不到,这个摸索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这就更加要求平时的工作必须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谈起这件事时,当时赶到现场的很多职工在谈起这件事时的语气让记者仍能感到当时的惊心动魄。

  在太原铁路局,安全生产绝不是一个泛泛的空洞字眼儿,其内涵蕴含着深刻的责任和使命。

  令全局干部职工记忆犹新的是,那次意外之后,武汛亲自带领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徒步巡线数公里,硬是靠人工的精检细查,解决了连精密仪器也发现不了的问题。武汛说:“这看似低效的‘笨工夫’,却形成了检查、发现、处理、验收、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安全的关键性、倾向性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待在现场心里就觉得塌实。”如今,跟车添乘、徒步巡线在太原铁路局已成为制度,是每个领导干部每月的必修课。

  提起“1233”安全工作法,职工们耳熟能详,其核心理念———解决安全问题不过夜,更是成为了全局干部职工恪守的信条和自觉行动。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啊,为了一列列万吨、2万吨重载煤运列车的安全和畅通,他们一个月回家一次,每天睡眠四五个小时,手机时刻开机做备战状态,问题出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紧绷的神经时刻牵挂着这条能源大通道……

  在离开大同回京的汽车上,记者远远的看到地平线上,一列看不到头尾的火车沿着自己的轨迹匆忙地向前行进着,目标笃定,心无旁骛,没有停顿,直奔终点。外人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一幅运行画面,只有知情人才明白它的背后是大秦铁路人的不屈不挠、无惧无畏……

  大秦铁路因其独特、因其艰辛、因其蕴含的重大意义而备受关注。

  大秦铁路所创造的世界重载运输奇迹,感动着铁路,感动着中国,也感动着世界。

  正如太原铁路局局长、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汛所总结的那样:大秦铁路的奇迹,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凸显着铁道部党组的正确决策,凝聚着太原铁路局干部职工的智慧汗水,映衬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车轮滚滚,昼夜无休。

  大秦奇迹没有停止,更大的惊艳还在后边。我们期待着!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