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与思考
生态市是以系统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它通过综合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创建生态市与其他创建最大的区别和不同点就在于其覆盖面的广泛性,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整体协调与全面推进。
作为一项全面、复杂、系统的综合工程,建设生态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好平台和有力抓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提高创建的综合效益。建设生态市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抓、抓全面,把环保优先的理念体现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决策中,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入综合决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作为抓好生态市建设的出发点,坚决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生态市建设要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当前,我省正面临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将使经济增长付出资源、环境的过大代价,而且有可能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因此,建设生态市不能单纯的就生态讲生态、就环境讲环境,必须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思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市建设要与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结合起来
节能减排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完成污染减排指标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环保目标考核最硬的指标和“一号工程”。建设生态市的城市理应带好头、拿满分。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必须有效解决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要坚持“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总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容量”,依靠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容量、依靠环保治污工程减排总量、依靠结构调整分解降低总量、依靠建设项目以老代新消化总量。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四高一低”(固定资产高投入、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二高三低”(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转变,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环节中削减污染物排放;必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强深度治理,实现由“增产不增污”到“增产降污”的转变。
生态市建设要与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结合起来
生态市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环境管理机制也应是高效的。因此,建设生态市要突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环境管理机制创新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环境和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二是环保投入机制;三是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四是环境科技创新机制;五是环境保护和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六是环境法制保障机制;七是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机制。
特别要严格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大力推进区域、部门和社会等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将环境质量指数、排污总量削减等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赵挺 贺震]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