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墨西哥蒙特雷市,南宁市市长陈向群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博士手上接过“联合国人居奖”的奖牌。
全球人居领域的至尊桂冠——“联合国人居奖”花落南宁,是对南宁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的最好诠释,是对南宁城市建设注重惠及百姓、注重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是对南宁城市价值、城市形象品位明显提升的最好体现。
绿色南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曾用“半城绿树半城楼”的诗句来描绘南宁;40年后,尽管南宁的城市规模已成倍扩大,人口也激增到数百万,其绿化覆盖率却仍高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
在城市建设中,几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中国绿城”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围绕“绿”字做文章,创造性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生态景象。
“南宁的绿,不仅仅是绿化得好,更重要的是人们喝着放心的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住得安静舒适,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南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夏成这样理解“绿”的内涵。
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应以市民的需求与满意为最高价值,南宁以人为本的城市观温暖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建了许多高楼大厦,却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条老路我们不能再走。要发挥后发优势,用节能、环保等最先进的理念,打造一座和谐的城市。”陈向群如此描绘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南宁市未来轮廓:成为生态的、宜居的,同时又是各个产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既具有现代化城市的特征和元素,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平安南宁
“两车相撞,车身起火,有人‘趁火打劫’。”报警人该打“110”还是“119”?还是通过“122”交通事故报警台求救呢?不少城市都面临这样的尴尬。
1999年10月,南宁市领导一行访问美国芝加哥市,该市“911”中心的现代化公共救助系统先进模式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不久,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应急联动系统,加强城市公共应急救助服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2002年5月1日,南宁市投资1.68亿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叮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工作人员立即接警。在这个房间里,110、119、120、122统一在一起,一旦发现报警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工作人员就会摁下联动键。一键联动四个部门,其他警种会立刻收到报警信息,根据需要出警。
经过多年的运行,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接警响应速度如今是全国最快的,用时仅为2秒,平均时间也不超过3秒!
“应急联动”护航“平安南宁”。自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成立以来,每天接听报警求助电话平均高达5000多个,最多时达7000多个,系统处理能力比以往提高6倍以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报警求助需求。
投资860多万元的南宁市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2003年底建成后,无论是旅游投诉还是司法救助或是市政管理,只要拨打12345市长公开电话,便可以得到高效与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而重大灾害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则纳入了防洪、防震、防空、护林防火等重大险情,一旦遇到特大灾害事故,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会坐镇联动中心,指挥协调各个警种。
三大系统,共同打造南宁市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综合服务平台。
干净南宁
“南宁可真干净啊!”不少外地人一到南宁就这样感慨。
一年前,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城乡清洁工程”、治理“五乱”的大行动在南宁市层层推动。摊点乱摆,集中整治;车辆乱停,规范管理;垃圾乱扔,处罚为主;广告乱贴,从严打击;工地乱象,严格监管!
在杜绝各种“乱象”的同时,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对困难群体重新就业提供帮扶,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绝大多数被取缔摊位的业主也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安置,使“城乡清洁工程”成为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
在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城管员快速清除双拥桂春路口的一张宣传广告。南宁市刚刚投入使用的“数字城管”系统中,城市约150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间被划分为上万个单元网格和责任格,责任格中的每个部件,大到一个停车场,小到一棵路树、一个果皮箱,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任意部件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松地找到该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1个小时更换井盖、50分钟维修被损坏的广场座椅、15分钟内赶到流动摊点摆卖处进行处理……这在以往的市政管理中类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数字城管,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城市管理实现信息化、高效化、精细化、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南宁市变得越来越美丽,城市韵味在不断提升,市民讲文明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就连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博士都说:“南宁是一个微笑的城市、美丽的城市。我要再到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