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道法自然
“生态”是自然的,“文明”是文化的,从自然到文化,显示人力作用自然的痕迹。但当“生态文明”连在一起时,又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
湛江在全国首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近10年来从乡村到城市,湛江用具体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
水为根本湿地入城
早就听说湛江城中有一个湿地公园。
上月27日,湛江入冬的第一场寒流并没有如期而至。虽是星期二,但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霞山区之间,一条长长的绿化带里依然游人不少。据介绍,这就是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依河的自然形态,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全长3.3公里,总面积约32公顷。说是城中公园真的不像:一条蜿蜒而下的河道上长满了杂草野树,两岸由河水自然冲刷而成的土岸高高低低,河岸、塘基、堤坝、半岛和泥滩涂等皆归自然……
据称这是湛江的“有意而为”。去年8月,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到湛江市环保局调研时提出“生态湛江,水为根本”。环保局随后大胆提出结合城市水环境整治,将常在城市郊野的“湿地公园”搬进城里,在原有河道生态不变的情况下,绿塘河湿地公园很快就建成了,滨湖湿地公园、南调涠湿地公园等也相继提出。
“湿地公园”入城,创造了“野草浅溪花倚石,闲来垂钓碧波上”的湿地生态景观。这种形之自然的城建生态理念,在随后的观海长廊、中澳友谊花园等被广泛引用:海滩、浅水、丛草、沼泽……皆可入园。扩而大之,湛江充分利用从石门桥海、特呈岛、东海岛、通明海等海域沿岸100多公里的天然环城低矮丘陵,形成了沿湖光岩—交椅岭—三岭山山脉的线性野生动植物的开放长廊,引自然入城市。
其实,早在前些年湛江在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将村落的原生态引入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之中,并纳入村庄规划。据湛江市建设部门介绍,在湛江已完成的3700多条自然村的规划中,始终将保护村落的原始生态放在第一位。
图:绿塘河湿地公园成为市区生态新亮点
野花野草最是花草
一个城市的机场路,往往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脸面”,不惜巨资引进高贵物种精心“造型”机场路,也往往是一些地区惯用的做法。
刚刚改建而成全长1.5公里的湛江机场路,无疑也是湛江人的“脸面”。徐少华对记者说:“我们的机场路绝大部分景观植物来自湛江本地的野花野草野树。”
这不是“穿西服戴草帽”?记者半信半疑地找到了湛江市园林部门设计机场路的一位高工,他证实了机场路共种植物种类170多种,大部分为乡土观花、观果植物,大王椰、椰子树、海枣、木波罗、芒果、香蕉、番木瓜、大花紫薇、蓝花楹等乡土树种皆入路上,还有“竹报平安”的金竹和“风雨兼程”的风雨草等。
其实,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往往是最花钱的地方,对财政收入不甚宽裕的湛江而言,要建园林生态城市,大手笔花钱买园林几乎不可能。徐少华说,湛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丰富,“就地取材”成为生态园林城建的一条铁律,为此,徐少华提出“野花野草最是花草”的新理念。
园林部门开始寻找、培育、引入本土野生花草树木,几年下来共选出优良植物120科585种,其中乡土植物共计99科320种,这些植物适应湛江的气候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湛江城市园林景观植物的“家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湛江城市绿化共应用了园林植物1470多种,与2000年城市常用植物仅100多种相比较,多了十几倍。据称,湛江市正准备评选湛江“十大野花野草”。
湛江“就地取材”建设生态城不仅体现在野花野草上,在建材方面,也摒弃了一般城市公园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材等的旧俗,大胆使用本地盛产的火山岩石、海礁石,以及海产品的废料如蚝壳、扇贝等,甚至本土特产的蒲草、剑麻绳、木麻黄等,它们都成了园林建筑最好的装饰品,而渔网、旧船、浮子等则成为体现海洋文化最好的语言。
生物和谐人居和谐
有人说,湛江生态文明建设“就地取材”不就是为了省钱吗?也不完全是。
在湛江有句话:只要花草活得好,人就生活得好。园林部门一位人士称,这是对“环境友好”的最好注脚。
其实,湛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只是用些本地花木和土石这么简单,而是将“和谐”贯通在生物相生、人与环境相伴之中。保护湿地等原有生物的野生环境,为多样性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大环境”;合理软化处理水体边界、建设软质池底,增强生物之间的交流能力;让家生与野生、本土与外来物种和谐地生长一起,建立了稳定的多样生物“家族”。
生物的和谐最终带来了人居环境的和谐。湛江市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四名。天蓝海碧,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正成为湛江城市发展的一张“潜力牌”。
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南桥公园的建设取材本土化,每平方米造价100元,仅为原预算的三分之一。
湛江绿化建设平均每平方米费用仅为69元,远远低于同类地区的投资水平;园林绿地维护成本每平方米年平均约四元,低于广东省绿化养护定额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