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张英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4 |
|
□张英 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中央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点击广西生态文明,有一批值得称颂的典型。 尽全力保护中国南方\"大熊猫\" 核心阅读:1996年,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已经减少到35平方公里,有希望继续生存下去的分布点只剩下两个,白头叶猴总数不到500只,比同期总数超过1500只的大熊猫更为稀少。 在桂西南左江之畔,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崇左,山水风光与桂林山水大同小异。每天的清晨和夕照间,头颈部毛发为白色、身体黑色和半截白的长尾巴猴子,出没在一座连一座山峰的陡峭崖壁上。白头叶猴又称白叶猴、花叶猴、白头乌猿,当地人称白头犸骝。白头叶猴是一种半树栖半岩栖的热带动物,出生的幼猴至一岁半前为金黄色,而后渐变为成年特征。其性情温和,头形如一个尖顶的白色瓜皮帽,形态十分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白头叶猴是以猴王为核心的一夫多妻制家庭,每群约10只左右,很少有超过20只一群的。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迄今,在国外所有的动物园、博物馆,不但没有获得过一只白头叶猴的活体,连一只标本也没,因此被公认为世界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 白头叶猴已经有300万年的生存历史。它们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狭小三角地带内,白天在石山上采食多种植物的叶子、根、果实,夜间就在石山的岩洞或石缝歇息。1996年,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已经减少到35平方公里,有希望继续生存下去的分布点只剩下两个,白头叶猴总数不到500只,比同期总数超过1500只的大熊猫更为稀少。除了崇左县的板利和扶绥县岜盘的小片石山区外,其他地区已难觅白头叶猴美丽的踪影了。如果再不加强对白头叶猴的研究,再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这一世界上的珍稀动物、中国南方的“大熊猫”,距离灭绝的时间不会太遥远。 1996年,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带着崇高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在左江地区进行了1个多月的考察。经过筛选,崇左弄官山区一带被选为研究地区,一个废旧的军营成为了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广西环境教育基地和崇左生态公园。随后,潘文石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协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人与白头叶猴家园共建活动。研究小组修建学校、医院,为当地居民造福,修建引水渠道为村民引来清洁水源,修建沼气池,为以叶为粮的白头叶猴在山上留下绿色“口粮”,更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创造优良的空间。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北大研究基地核心区8平方公里范围的白头叶猴已从1996年的95只,增加到现在的约400只。加上扶绥县岜盘保护区内的约400只,目前总数大约为800只。保护白头叶猴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建设人类的家园,就是建设白头叶猴的家园。潘文石说,人、猴家园是可以共建的。白头叶猴惟一的家园会越来越美丽。潘石文希望把基地变成青少年文明教育的理想场所,成为广西乃至中国对青少年文明教育的典范。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部分,让人们共同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人类的第三次文明——生态文明,并为之不懈努力。 积极探索农业生态产业化\"东园模式\" 核心阅读:东园公司创造出一条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拓展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资源充分利用逐步延长企业产业链,促进并形成企业内小循环和外大循环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企业的辐射力,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地方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坐落在北部湾畔北海市合浦县城的合浦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珠乡合浦三宝“珍珠、海牛、东园酒”中东园家酒的制造者。东园家酒曾是国家举重队、国家排球队等的冠名产品,早已名扬四方。近年来,由生产东园家酒而延伸发展起来的农业生态产业化的“东园模式”正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0多年来,合浦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园公司)通过努力探索,积极投入,科学布局,成功地创造出了一条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拓展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资源充分利用逐步延长企业产业链,促进并形成企业内小循环和外大循环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企业的辐射力,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地方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企业从酿酒业下脚料综合利用开始,逐渐拉长酿酒、种养为连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由单一的酒品生产逐渐发展为集酿酒、餐饮旅游业、种养加工、物业流通等于一体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从生产东园家酒开始,成功延伸出一系列生态种养项目,例如千头优质奶水牛养殖场、千头优质肉牛养殖场、良种猪场、万羽放坡鸡、万羽西洋鸭、万羽狮头鹅、生态鱼塘、生态蔬菜基地、生态果园等等。此外,东园公司还发展了传统产业珍珠养殖和加工,力图在海洋产业另辟途径。公司经过不懈地努力并依靠自身的积累实施滚动式发展,使企业逐年壮大成为一个拥有2000亩优美园区,固定资产3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年利润余额1800万元的大型保健酒厂,产值及销售规模均位居广西同行前列,东园公司一跃成为当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创造了集生态化产业化并存的农业生态产业模式——东园模式。 园区实行立体农业的生态经营模式,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实施肉牛、奶水牛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示范,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好农副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形成“酿酒—养殖—沼气—种植”“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不仅减少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企业效益。在东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形成有奶牛、育肥牛、鸡、鸭、鹅、猪、孔雀、驼鸟等生态养殖场、牧草场、鱼塘、沼气池、沼气发电站、沼气锅炉等整体配套的循环利用产业项目,形成集约型、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条生态产业循环链。 如今,成功的东园模式尤如一颗耀眼的生态文明新星,又如温暖的滴滴雨露在浸润珠乡大地。东园公司总经理黄炳权是一位典型的实干家,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他不无骄傲地说:“农业生态产业化是一条多赢之路,是一条生态文明之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东园一定要创建全国一流的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阅读:全区先后有4个市、7个县(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其根本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组织、积极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广西自1995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夯实了生态广西建设的基础。广西先后有4个市、7个县(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占广西市、县、(区)总数的34%。其中,恭城、龙胜、环江等11个试点县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命名,今年又有10个县市申报国家验收。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县经济的发展。已获国家命名的11个试点县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几年保持在10%以上。据统计,2006年,灵川县国内生产总值(G D P )由创建前的21.55亿元增加到39.96亿元,增长85.4%;武鸣县人均GDP8601元,在南宁市6个县中首先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大关;阳朔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842元,比创建前增长59.8%。 有效改善了试点县的环境质量。各试点县建设了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工程。阳朔县启动了24项县城综合整治重点建设工程,特别是建成了广西第一个县级生活污水处理厂,有效地促进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新县硕龙镇建成了广西第一个非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改善了城镇环境。各试点县涌现出一批生态文明村,以沼气建设为标志的农村能源革命,对农村的卫生面貌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恭城县沼气入户率达80%,为全国农村生物能源建设的龙头县。 与此同时,试点县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了试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马山县大力发展岩溶山区特色生态经济,重点发展马山黑山羊、金银花、旱藕、桑蚕、竹子、苦丁茶、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使3.65万人脱贫,走出一条石山地区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示范区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又是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形式。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均是超越性的记录。示范区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行为上有了更明确的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绽开了生态文明之花。昭平县走马乡合水屯办起了村民绿色学校,建起了公厕、垃圾处理池、农户集中式猪舍、集中式沼气池等。 一个个绿色细胞组成生态文明 核心阅读:绿色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细胞工程之一,社会公众已经成为推动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明,是由一个个绿色细胞组成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到2010年,全国将有两万所学校、1万家饭店、1万个家庭和5000个社区(小区)获国家绿色环保命名表彰。广西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将各项创建工作积极、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经过7年的努力,绿色环保系列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广西获国家级命名表彰的“绿色学校”有25所,自治区级“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263所;国家级“绿色社区”12个,自治区级“绿色环保社区(小区)”89个;自治区级“绿色环保酒店(宾馆)”46个、“绿色环保教育基地”13个和“绿色大学”11所、“绿色环保医院”20个。与此同时,所有地级市都普遍开展了绿色环保创建活动,先后命名表彰了数百个自治区级绿色环保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及数千个市县级绿色环保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开展绿色环保创建活动,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绿色环保创建活动不但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改善了学习、生产和生活环境,还带动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社会新风,推动了社会进步。绿色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细胞工程之一,社会公众已经成为推动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 广西绿色环保系列创建工作是以点带面展开的,从学校、社区、酒店,宾馆到医院,从工作,学习到生活,乃至行为习惯。影响的人群众多,涉及面极广。据统计,广西已有数百万人通过开展绿色环保创建活动,深刻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创建单位的规划发展之中,并自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开展环境建设、优化环境质量,并因此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