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2月22日电题:生态大省福建谋求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涂洪长、任力波
福建省因为高达62.96%的森林覆盖率,被看作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可谁知道,同全国许多省份一样,福建也曾经历过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阵痛,也曾徘徊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迷思中。
可喜 的是,通过一系列积极有为的变革,福建终于走出了一条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赢"的健康发展道路。
陶瓷生产大县的两步棋
泉州市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下,从宋代至今一直没有断过窑火,2006年其陶瓷产业年产值达到47.05亿元。令人惊叹的是,这个以陶瓷这一重污染工业为支柱、陶瓷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的城市却看不到一个烟囱、难寻一片陶瓷垃圾,城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的瓷都新景来之不易。据德化县历史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化境内的森林被大肆砍伐做烧瓷燃料,导致很多河流水量减少,甚至难以满足灌溉所需。古法烧瓷使得全县乌烟瘴气,由于空气污染,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酸雨。
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感叹道:"按照当时一年烧毁10万立方米木材的进度,全县的所有林木蓄积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那么10年之后,德化还剩下什么呢?"
基于严重的危机感,从小学习制瓷的邱双炯开始酝酿陶瓷生产的能源结构改革,他首先想到的是当地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尽管成本高且有违传统习惯,一项"以电代柴烧瓷"的试验仍在各种质疑声中被推广开来。
"当时我一家一家企业跑,告诉他们以电代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果能源结构不调整,损失的不仅仅是陶瓷业,而是整个德化县的可持续发展。"邱双炯的努力最终取得成效,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德化县1000多家陶瓷企业彻底告别"烟囱"阴影,实现电气化生产。
另一个转变也同样重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化工业企业在城关的数量仅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13.06%,产值仅占29.03%。"当时就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布局,看似活力四射,但对于德化这样一个交通物流水平不高的山区县,这种模式明显缺乏后劲。"德化县一位老干部说。
进入"九五"期间,德化县适时启动了"大城关"建设,把分散的陶瓷企业搬入工业园区,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统筹城乡的各项民生措施也快马加鞭。
经过多年建设,作为泉州最偏远的一个山区县,德化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5%,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高出约20个百分点,县城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1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7.8平方公里。实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在城关地区的相对聚集。城关发展了,跳出"农门"的农民增收渠道大大拓宽,农村地区变得天蓝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德化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堪称"人本的绿色"。
一场顺应民意的改革
三明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村民钟昌信见到每位进村采访的记者都乐呵呵的:"以前困难的时候,一年到头吃顿肉都不容易,自从山林分到手,林木有分红,看山有收入,林下还能养鸡,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心。"
钟昌信一家的生活变化缘于2003年福建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的"分山到户"政策。近5年来,这一"均山、均权、均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惠及全省各个山区农村。
"推行林改的这5年是福建省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林农增收最明显的5年。"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说,林改确定了农民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全省到处呈现"争山争苗"造林的喜人现象,林业产业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1002亿元。根据测算,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区的农户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比改革前增长了3倍到4倍。
福建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74.7%,其中80%以上属集体所有。但因为历史上林业经营主体不明晰、机制不活等原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
"林改是逼出来的,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政策体现。"黄建兴说,福建顺应民意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推进和深化林改进程:林权分散了不利于规模经营,便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合作组织;林业经营回报周期长,各地便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激活和规范林权流转;林业投融资不顺畅,林权证抵押贷款、小额贴息贷款等随之跟进……
商品林搞活了,福建今年又将改革目光瞄准了占全省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生态公益林。10月8日,福建省政府出台专门文件,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主体、财政补偿机制、科学利用方式等进行规范。
德化县南埕镇枣坑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城告诉记者,现在每亩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基金已达到9元,村民巡山看山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