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志愿者、义工”,当你身边有人这么说时,我肯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啊!”时下,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争取拥有志愿者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做志愿者、做义工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身份。
奥运志愿者成为“光环”一样的标签,而此时此刻,北京市的数百万名社区和基层的志愿者、义工们正在忙碌:陪孤寡老人聊天、照看残障儿童、为艾滋孤儿组织义卖、在博物馆做讲解员、给商场售货员上英语课、刚打好一包寄往西藏小学的衣物……或者已经站在云南某个山区的小学讲桌前翻开了小学课本。
做志愿者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过去丰富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把它看作一项完善自己人生经历、又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机会。从事公益活动也不再是“做好事”那么简单,很多志愿者已经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公益年轻态 志愿成时尚
志愿者们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捕捉谁的身影却是个问题。于是我们找来三名志愿者:徐立罡在动物园熊猫馆做志愿者,那儿是北京接受志愿者的老基地之一,但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北京有很多像汪芳给盲人讲电影那样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想出了不少服务弱势群体的新点子,而且当作梦想般努力实施;至于范路山,大学生是志愿者中最活跃的一批人,他们带着纯真的感情,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由此感染更多的人。
动物园义工 大熊猫能听懂我叫它
徐立罡4月经过考核成为北京动物园熊猫馆的一名志愿者,之后每个月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6小时去那儿讲解和维持秩序。
今年年初,徐立罡偶尔在一个动物保护基金的网站上看到动物园在招募志愿者,当即写了申请书,经过两次面试和两个月的实习准备之后,这个喜欢动物的年轻人终于来到了离动物最近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动物,现在没成家也没女朋友,平常就喜欢跟家里的小狗玩。不过觉得不过瘾,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动物。听说动物园志愿者协会把我分到熊猫馆后,我兴奋了好几天,能和国宝近距离接触,我的运气太好了!”
这半年在熊猫馆度过了二十几个周末,徐立罡主要的工作就是讲解和“劝投”,“我们经过层层考试,讲解都过关了,但是劝投非常难。游客经常偷着给动物喂食,闹得动物一到星期一就得‘肠胃综合症’。你要看见它们那难受的样子,就知道爱护动物有多么重要!”
“我们志愿者眼里的熊猫跟游客走马观花看到的绝不一样!”徐立罡高兴地告诉记者:“只有我们才知道,熊猫爬来爬去就说明它很高兴,它要是爬到树上然后又把自己摔下来,那就是心情特好;多半时间熊猫都一动不动,只有我们知道它是不是又不舒服了。”
熊猫馆是动物园最拥挤的地方之一,人很挤、味儿也大,志愿者得一直站着工作。但这里却有让徐立罡无比激动的瞬间:“我和这些熊猫都成了朋友,当我喊它们的名字时,我发现它们可以透过数百游客找寻到我的位置,并且看着我的眼睛!那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文/本报记者 黄健
给盲人讲电影 照亮那些无光的世界
地安门西大街里一个格外宁静的四合院。屋里坐满了盲人观众,窗外飘着深秋的冷雨。荧屏上正在播放布拉德·彼特演的好莱坞文艺片《燃情岁月》。一位素净的女孩背朝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轻声讲述着正在播放的影片。这个电影放映厅里没人交头接耳,也没有爆米花和可乐,只有专注而陶醉的表情。
女孩叫汪芳,是德国拜耳医药公司的市场助理,一年多来,她每个月都在北京红丹丹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的“心目影院”义务为几十位盲人讲电影。“我的工作类似于电影旁白,这个片子是我带来的,为了熟悉情节,这几天我连着看了两遍。”记者注意到汪芳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沓关于影片的打印资料。
给盲人讲电影说起来简单:只要在人物对话的间隙交代情节、人物关系就行。但困难是必须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描述当时的场景和画面,比如人物的动作、着装、表情甚至环境、陈设等。片子里演到两兄弟在对话,汪芳就描述坐在一旁的父亲的神态、仆人在上茶甚至跑过的一只猫。而且在情景转换的时候还得简短地交代相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
“现在是秋天,大家穿的是单衣,伊莎贝拉一个人坐在门廊上,帮工们在干活,突然印第安老人听见什么抬起了头……到了几个月后的一个战场上,旁边是战场,两个兄弟相遇了,哥哥不愿意弟弟一个人冒险,弟弟很生气,他不说话,只是瞪着哥哥,旁边是他的战友们走过,还有土掉下来,哥哥走出去了……”汪芳坐在椅子上见缝插针地讲道。
当她讲到关键部分,有的人会稍稍偏一下头,生怕露掉一句话;而在搞笑的段落他们也会报以会心的笑。
汪芳说盲人观众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宽容,她清楚地记得自己讲的第一部电影是《我的父亲母亲》,“当时自己觉得非常糟糕,可是没想到结束后听众们特别高兴地拉着我,说我讲得非常棒,我到现在还觉得挺内疚的。”
汪芳笑着说,对武打片比较头痛,前一阵讲《神话》就难得够呛。一年多时间里汪芳已经讲了将近二十部电影,但是她仍然说自己经验不足,“面对这些特殊而又可爱的听众,每一次讲电影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关键是,通过我的工作,帮助盲人完成了他们最想做的事——看电影。”◎文 /佟尘
支教云南让他们一生中有一次刺激
范路山属于热血沸腾的那一型志愿者,很容易冲动。但跟那些仅仅被别人的故事打动的人不同,她会马上采取行动。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的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分子。曾经在暑假参加学校的活动,去云南香格里拉的藏族小学支教一个月。那段在“圣山”脚下度过的日子,让她终身难忘。
“校长是个特别好的老喇嘛,把能听懂汉语的孩子们都叫来听我们讲课。一切的艰苦现在想起来都变成了给我的恩赐。”但她怎么都忘不了,自己刚去的前两周的痛苦:“我怀着非常热忱的心去,但却发现很多东西自己根本做不到。上课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强调、怎么费劲地讲,过了一天,他们还是记不住。他们那么喜欢老师,看着他们在草地上像小鹿一样蹦来蹦去的样子,我难过死了。我不断盘问自己,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很多人都说想考大学,但一个月的时间对我来说那么短,而我并不能帮他们考上大学。”
有一天帮助孩子们大扫除,她告诉孩子们“紫外线可以杀菌,晒过被子就不会得皮肤病了”。她突然想到,原来可以告诉他们更有用的东西,“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好奇的另一种生活。”
范路山刚到的时候,问每个孩子将来想做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想当司机、喇嘛、医生。等她离开的时候,又问了一次。孩子们的理想变了,他们想做英语老师、想当翻译。范路山特别激动地告诉记者:“我觉得快乐很重要,但是人需要有刺激,我相信我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刺激。支教就是一种信念,也许他们现在不懂,但某一天他们会想起老师的话。”
如果……
请加入他们的行列
志愿服务绝对是一次涤荡心灵的净化之旅。如果你有以下反应中的一条,赶紧找个组织,为生活赋予新的内容吧。
1.总觉得幸福的感觉模糊而遥远。
2.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常有濒于紧张的危险。
3.被房子、车子、位子压得难受,时常被“厌恶”的念头困扰。
4.好久没有童年的感觉,盼望回到过去。
5.很难脱离任何一种成瘾:网络、购物、夜生活、单相思……
6.跟别人聊起爱好时乏善可陈,突然发现自己是无趣之人。
7.有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抱怨,却找不到症结所在。
8.经常会自问,“我们为什么活着”这类问题。
9.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叹气。10.口头禅是“没意思”。
做志愿者需要理由吗?
为什么这么做?”是我们在采访中最想从志愿者们那儿弄明白的事。“没时间、忙、压力大”已经成了许多城市青年的口头禅,在这个难得喘息的城市里,周末和假期都显得弥足珍贵,却有人把时间当作礼物送给了陌生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跨越那么多障碍,却有人无私地为陌生人付出。
快乐、高兴、幸福、分享、感动、有趣、放松、满足……事实上,这些形容词远远无法概括志愿者所得到的回报。干脆我们找来不同类型的青年志愿者,请从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李亦晨,19岁,学生
在星外宝贝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做志愿者。
一个小玩具就能让他们开心地玩上一天,跟他们一起玩的时间长了,我都变“幼稚”了。每周能来做一次什么都不用去想的“小孩”,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
◎文/王紫祺
水瓶
双鱼,25岁,记者
和男友一起捐助两个小学生读书。
孩子写信告诉我们怎么花的钱买了本子、字典,还说现在不能做什么,长大了要报答我们。一人一学期才200块钱,我们的一顿大餐而已,却能给他们买到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很少能接受到这么巨大的感恩。我觉得特惭愧,就这么点儿钱,人家却那么重视。我一看那孩子的信就特难受,我们天天这么挥霍。我以后要勤俭,多帮助别人。
褚彩霞,22岁,学生
参与维护女工权益的“姐妹花”工作坊,帮助在京务工女性。
我家就是农村的,现在有了能力,就特别想帮助她们。她们对我们很热情、很真诚,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让我们志愿者先吃,是怕我们嫌她们脏。现在愿意和她们接触、帮助她们的人太少了。◎文/王紫祺
满地找牙,报社编辑
定期跟房山的小学生通电话。
孩子们家都给免费安了电话,他们给我打电话,接通了却不说话。他们想给我打,但又不知道要说什么。问他们,他们就只是“嗯”。乡村里的孩子,必须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变化,我想让他们知道更丰富的生活。
远山凝碧,IT工程师
绿野网救援队志愿者,利用周末去荒山野岭插路标、捡垃圾。
为了爬山的朋友们少出事故、少迷路,让他们安全返回,我们必须自己爬到高山险坡,插上提醒路标。我们每次救援结束,都背着10多斤垃圾返回北京,那些美丽的地方真的不能被破坏。
李良忠,30岁,老师
我国第一批援外志愿者之一。
我在埃塞俄比亚教了半年本科生。切身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就连路边的乞丐都说中国很了不起。我也救助当地的孤儿。我曾经送给一个孩子小小的笔记本,他不会说英语,就用圆圆的眼睛看着我,我第一次体会到“感激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志愿无国界,只要你热情、有心,别人都能感受到。做了,就会有人感激你。
朵朵宁,活动策划人
去松堂临终关怀
医院看老人。
公益活动召集人。我只是轻轻的摸摸老人的手,他们就会很高兴。他们很高兴,我也会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只是付出了那么一点点,却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不考虑回报,却得到了回报。
陈杰,30岁,外企员工
农村初二女孩的知心大笔友。
我每周给她写信,每个学期都去看她。她是我从100多个孩子中挑出来的,她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这就是缘分。我每次给她写满满两页纸。我会告诉她我也是一个人在北京工作,我也有个姐姐。她告诉我家里的庄稼怎么样了、妈妈在忙什么、她的小姐妹又有什么小故事。做大笔友就是分享,让你分享一个农村小女生的成长,感受到她的细心和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