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伟光 通讯员魏玉美
连日来,一个年轻人的名字在黑龙江、贵州大地传颂,他的平凡而又惊人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5级会计学专业学生陈顺达。
陈顺达,1984年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共青团员。从2001年到现在,他先后资助了100多名西部山区贫困孩子继续学业,仅2007年他就负担起26名孩子每人每年100元的小学至初中的学费;为深入调查基础教育状况,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教育,他的足迹踏遍西部11个省份;他所募集的用于西部助学的捐助物资价值百万元;而他本人却是一名特困大学生。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同学、朋友们和不相识的人们纷纷加入了他的支教队伍;这支多达1700多人的陈顺达支教队,已经深入贵州山区徒步调查了三次,资助学生600多人。
作为一名本身就需要救助的大学生,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向救助之路?又是什么让他甘愿为贫困孩子奉献爱心而无怨无悔?日前,记者来到黑龙江大学,探寻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诉求!
爱心助学的史前史
伴着读书声,陈顺达是在“小学教室里”爬着长大的。他祖父陈天盖是在当地读了私塾,然后又读新学的中国老知识分子,他利用祖屋办起了村里的小学。现在,陈顺达家乡的中心小学就是在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他的父亲陈星国高中毕业后也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儿时在这里祖父教课之余总是用“三字经、百家姓、诸子格言”等传统读物给小顺达做启蒙。
小顺达曾经在贵阳读小学,五年级时由于学籍问题转回家乡读书,这使他第一次体会和感受到家乡的贫困。当时,他转入的班里有一位叫做吉荣的小女孩,刚刚14岁,学习成绩非常好,她一直都靠上山采草药卖钱,来供自己读书。
但是六年级上学期,她却没有来上学,因为她实在交不起仅仅几十元的学费。并且,为了给家里换来几百块钱彩礼她不得不嫁人了!类似的情况不断出现,最后班里剩下的同学连一半都不到。那时,由于家境还不错,小顺达就利用零花钱,偷偷地为翻山读书但却带不起午饭的同学买饭,赠送同学们纸、笔、旧衣物等来帮助他们。高中时,家庭变故,小康之家陷入困顿,但他还是用自己得来的奖品和奖学金帮助同学和素不相识的孩子们读书。2000年他开始了对第一个孩子的资助,并多次组织同学给孩子们补课;2001年暑假他在山里徒步行走15天,行程600余公里,调查那里的贫困和基础教育现状,并记下调查笔记8万余字,部分资料被母校——黔西私立水西中学保存;2003年高考后利用暑假到黔东南的一所学校教书,随后放弃西南师范大学的就学机会在这里义务支教两年。
然而,2005年父亲突患白血病,加之母亲患甲亢,妹妹也因此放弃了高考。那一刻,他以为再也见不到父亲了。他擦干眼泪,决定再次高考,到黑龙江大学去!
爱心再次回暖
2005年9月,陈顺达带着家里东借西凑的1300元迈进黑龙江大学校园。但陈顺达的特困证明缺少一个县里的公章,在入学绿色通道上受阻。陈顺达的窘状引起了时任黑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王晓佳老师的注意。王晓佳找他谈心,这才了解到陈顺达2003年放弃上大学、在家乡义务支教两年的事儿。王晓佳心生敬意,“贷款的事儿你别急,我帮你尽量拖,缺的那个公章快点让家人去补盖。”后来,在王老师的帮助下,陈顺达终于办下了17500元的助学贷款。
王晓佳老师的帮助深深地感动了陈顺达,也让他更加迫切地想了解这所他将要就读的学校。黑龙江大学,一所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学校,1941年源自宝塔山下,延安革命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的办学理念培育了该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校园文化。近年涌现出大量的感人故事和团体,如张军老师捐献骨髓,师生为患白血病的吴桂满老师、张琳同学捐款,休学到艾滋病村支教的何建章;竹仕社、青年志愿者协会、阳光志愿者协会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陈顺达和何建章成了好朋友,并积极为何建章的事迹作宣传和一起开展活动。这让陈顺达又想到了他的孩子们。为了资助那些孩子他最多的时候同时做着七份家教,甚至为了省钱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并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积极为孩子们联系更多的资助者。
陈顺达在默默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学校也在给予他很多支持。在创业教育学院以及李文达老师的帮助下,陈顺达在黑大举办了一个主题为“关注教育情系贵州”的大型图片展。图片展引来了爱心如潮。黑大数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跑到文教商场买来了两大包圆珠笔送过来。一位小女孩看后,特意跑去无偿献血,并把献血得到的纪念礼物——一套《儿童百科全书》捐献出来。2005年度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事件)的获奖者、13岁的孙慧熙用手拖车将150余本她读过的图书送到捐赠现场……
陈顺达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我遇到了这么多热心帮助我的人,才让我又鼓起勇气重新面对那些贵州山区的孩子们,黑龙江大学给了我一个大舞台。”
陈顺达的铁杆儿粉丝们
在陈顺达的周围活跃着一支队伍。他们是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全国十多所大学的学生以及各地的教师和公务员等1700多人。
1996年,12岁的小顺达到同县洪林乡一所小学玩耍时,遇到人生中第一个长期帮助的孩子——当时读二年级的周梅。周梅由于山体滑坡被巨石砸中,一条腿被无情地从大腿部截肢。由于她的不幸遭遇以及学习成绩优秀,被学校免去所有费用,于是陈顺达决定在精神上鼓励和帮助她。从那以后,陈顺达与她一直保持着联系和沟通,11年中,陈顺达没有把她当成一个残疾人,教她单腿骑自行车、逼她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今,周梅已经坐在中国信息大学的教室里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是陈顺达支教群体的一个志愿者。她从高二起就通过陈顺达资助西部的优秀贫困儿童上学,而且还在中国信息大学里组织成立了“爱心居”,主要从事“关注教育、情系西部”的志愿活动。
中山大学的丁学凤通过网络认识陈顺达后,多次和陈顺达他们一起实地调查和发放物资。2007年暑假志愿者们募来的物资在贵阳受阻,他们在《贵阳晚报》记者的帮助下奔走一周终于使物资到达平塘和雷山。如今在中山大学已有志愿者和资助者20多人。此外,还有黑龙江大学的张亭、哈尔滨商业大学的胡连红、贵州中医学院的周明宽、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陈慧娜……
“黑大多年来坚持人才培养育人为先的光荣传统。尤其是近几年在老校长衣俊卿同志主持学校工作的时候,把包括自觉地为社会服务和自愿地感恩社会两个社会轴心观作为黑大办学的基本理念。像陈顺达、何建章这些优秀黑大学子的出现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今天黑大育人理念的必然。”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接受采访时说。正像他所说的那样,这个寒假,陈顺达依然不回家。他正在筹备去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广西百色地区进行贫困调查。2008年3月初,他还将和“西部助学大王”、千分之一助学网的负责人——张坤老人一起去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看望那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