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综合信息 >> 资讯正文 | ![]() ![]() |
|
||||||||
保护洱海生态 做强旅游产业 | ||||||||
——云南大理采访记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敖蓉 佘惠…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9 | ||||||||
12月11日,采访组来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终于可以一睹苍山洱海的壮丽风景了。 早就听说洱海的水很清澈,我们到大理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碧波荡漾的洱海边。在这里,我们看到,野鸭、红嘴鸥在水面嬉戏,芦苇在风中摇动,雄浑的苍山在洱海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大理市环保局局长郭强介绍说:“按照人口密度比较,在国内同类湖泊中,洱海是保护最好的,今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国家Ⅲ类水平,个别月份还达到Ⅱ类标准。” 洱海为什么能保护得这么好?大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勇说:“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洱海。” 大理人是如何保护洱海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他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一套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考核体系,把保护洱海的任务分解细化到各部门、各镇和开发区,把干部的政绩与环境保护挂钩,并且严格执行下去,缓解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可以说,大理的经验就是一个字:严。 为洱海立保护条例,这是大理最严的一招。早在1989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制定施行了《洱海管理条例》,2003年又根据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了多次修改,作为管理和保护洱海的法规依据。配合这个条例,州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洱海水污染防治、水政、渔政、航务、流域村镇及入湖河道垃圾污染物处置、滩地管理等一系列实施办法。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水政科科长杨志宾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目标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与市属39个部门和沿湖11个镇、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大理市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目标责任书》,各签订责任书部门还分别与下属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机制。” 听完面上的介绍,记者来到沿湖的下关镇了解具体情况。“为保护洱海生态,我们取消了机动渔船动力设施和网箱养鱼设施,并且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还严格限制排放到洱海中的生产生活垃圾,使环湖滩地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变,村落卫生得到有效整治。”下关镇副镇长李江舟说,“我们分别和上下级签订了《洱海滩地保护及水面保洁管理责任状》,根据责任状的要求,我们要建立滩岸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与清运,水葫芦、刺菱角、荇菜等的打捞……如果有一项不合格,那么相关部门就会扣我们的考核分数,80分及格,低于80分就会受到经济和行政处罚,影响下季度保洁管理经费的下拨。” 不仅下关镇如此,沿湖的大理镇也是如此。大理镇副镇长曾俊告诉我们,在城区范围内,大理镇政府与每个社区签订了考核责任状,社区又与居民和沿街的商户签订协议。在农村,把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村委会。“被扣分的话,我们的奖金甚至提拔、任用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对辖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曾俊说。 从大理镇出来,陪同我们采访的杨志宾又告诉我们另一个信息:大理市还建立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风险抵押金制度。同时,建立市级五大班子成员和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各部门、各镇和开发区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机制,挂钩联系领导与挂钩联系单位同步考核。 管理严格的结果是洱海的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关镇兆邑村渔民李立标告诉我们:“过去我们由于过度捕捞,一天只能捕4至5斤鱼,洱海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现在不一样了,半年禁捕期过后,我可以踏踏实实捕鱼,每天能捕20至30斤,收入明显增加。”大理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字旭东告诉记者:“游客愿意到大理来,奔的就是苍山洱海这张‘名片’。”据大理市旅游局副局长董亮介绍,洱海水质的持续保护提升了大理旅游业的品质,使宝贵的自然物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成为大理重要支柱产业。到2006年底,全年预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10万人次,同比增长5.9%,大理地区生产总值全年预计完成103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预计将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21%。 “保护洱海为什么要这么严?”记者问,大理镇副镇长曾俊回答说:“不严不行了,市里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州里是这样要求市里的,省里也是这样要求州里的。” (记者 敖 蓉 佘惠敏 钟 劲)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以特别之为 立特别之位 群贤毕至谈生态 森林大火影响生态 造成鱼类体 生态也是生产力 藏西北生态堪忧 三方面原因导 好生态是怎样养成的 业界呼吁重视环保指令 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 坚持“据点式”开发 盐城沿海 江河泥沙量锐减 “生态四川”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