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山东全省煤炭系统代表齐聚淄博矿业集团,参加全省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现场经验交流会。淄矿集团的绿色开采、综合节能、矿井废水利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吸引了省内外同行的关注。
淄矿集团是一个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他们的实践证明,节能减排不仅是非搞不可的事,而且大有作为。用淄矿集团董事长马厚亮的话说:“节”出来的是金,“减”出来的是银。
三项技术解放“三下”压煤
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座座新建的乡村,一条条纵横的道路……这是我们走进淄矿集团岱庄矿区的第一印象。当年投资9亿多元建设这个矿时,四周还是一片荒野。然而,迅速扩展的城市和村落,导致严重的城乡、道路、水下“三下”压煤,使淄矿集团岱庄煤矿矿井服务年限减少30多年,让这个投产才7年的矿井陷入资源枯竭的窘境。
“三下”压煤直接让成千上万吨优质煤炭遗落地下,也成为横亘在淄矿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巨石。为此,淄矿集团研究出了“条带”开采技术。“在工作面割一‘条’留一‘条’,千方百计不使农田、道路、建筑物下沉”。就是这项名为“矿区采动减沉———村庄群下宽条带开采实现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荣获2002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和2003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淄矿总工介绍说,这样可采出50%%左右的煤炭,使矿井延长5年以上的寿命。
但是仍有50%%左右的煤炭资源还是白白留在地下。不断创新的淄矿人在“条带”开采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从留下的“条带”中再打煤巷,用矸石充填置换出煤炭的方法。这样一来,70%%以上煤炭就被采出,可使矿井延寿达10年以上。不仅如此,原来令人头疼的矸石被填到井下,还能为企业节省每吨5元的农田占用费和大量环保费用。副矿长韩义祥说:“我们两年内就回填33万吨矸石,换出30万吨煤炭,创效1亿多元,并且在三四年之后,地面上的矸石也将全部填回井下。”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煤矸石置换开采节能技术应用”获得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
能否把余下的30%%煤炭全部采出?“我们又研究出新的膏体充填技术,经过3次大的论证,目前已与科研合作单位签订合同,即将广泛推广使用。”韩义祥透露。据介绍,这一技术是用水泥和矸石等废弃物制成膏体,在煤柱间建成固体“墙”,替代支撑的煤柱,把煤柱采出,这样就会使“三下”压煤的采出率达到95%%以上,解放出“三下”压煤1500万吨,矿井将延长服务年限15年以上。
废水流出都是钱
时令虽已进入严冬,但淄矿集团许厂矿区依然是“春意盎然”。办公楼前广场上的花草绿得醉人,浓密的竹林随风轻舞,一条条丈高的喷泉此起彼伏,鱼儿在喷泉下清澈的水渠里游戏……
“喷泉用的水原来都是矿井废水,经过处理已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矿党委书记苏守玉告诉记者。
淄矿集团在济宁北部建设的四个矿井位于“南水北调”工程附近,实现废水达标排放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达标排放,就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水处理费用。
但在许厂煤矿,废水达标排放非但没有成为包袱,用苏守玉的话说:“我们让流出的废水都变成了钱。”
2006年,许厂煤矿投资700万元,建成新型高效的矿井水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系统,日处理3万立方米废水,使得水体浊度、色度、细菌等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据统计,许厂煤矿年排水量730万立方米,其中利用量521万立方米,年利用率达71.37%%,年节约地下水资源521万立方米,减排化学需氧量654吨,减排悬浮物497.6吨,回收煤泥达445吨。
说到处理废水带来的效益,岱庄煤矿副矿长韩义祥算了一笔账:他们一小时电厂用处理的矿井水达1000吨、洗煤厂600吨、矿区绿化灌溉和生活用水10吨、井下降尘用3000吨。按照1吨0.6元计算,除节省大量水资源费用200多万元,还由于水质得到改善,节省下维修水泵等费用50万元,节约电费可达1000多万元。而且废水也能赚钱,该矿与附近地方电厂合作,按0.6元1吨供应给电厂用于冷却,地方电厂因此可每吨省下0.4元。
节能潜力深不可测
许厂煤矿率先引进电厂先进的连续脱硫及烟气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了达标排放,并每年可节约标煤5.7万吨。燃烧产生的炉渣代替石子作为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混凝土石料,粉煤灰又代替黄土用于井下充填和防火注浆材料,实现了循环利用。
我们在许厂矿看到,煤泥和矸石都成了电厂的燃料,仅这一项年节约发电成本就达290万元。他们还成立了油脂化验室,将所有的废油统一进行化验、过滤、回收,分类管理,一年利用废油5000多公斤。
岱庄煤矿在推广变频节电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矿投资300多万元实现了井下压风机、电厂引风、供水变频技术,年节约200多万元。为进一步节能,他们还调整井下生产工艺,缩短2000米运输皮带,一天可节约1000元。移动式煤仓是该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用该技术,可减少两台绞车,一天可节约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