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国内外企业搭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平台的气候交易市场有望现身北京。在昨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霍学文透露了上述消息。
气候交易是全球近几年的新兴交易品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清洁发展机制,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以完成自己的责任。目前发达国家产生一吨碳减排的费用是80-90欧元,而在发展中国家,其费用是8-10欧元,因此,发达国家很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
目前这种排放指标的交易,通常通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后者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再抵消发达国家自身的部分排放。
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到2010年须达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现在正是在中国引进和建立气候交易所的最佳时机。
成立于2003年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家此类交易所,如今已有数百个跨国参与者。现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实现了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份额的交易。
“目前日本东京等很多城市也在谋划建立自己的碳交易所,北京市率先一步决定建立气候交易市场,将有利于促进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实施,减少中国项目方寻找碳买家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专门从事碳业务的贸易、融资和中介服务的邦略碳国际中国代表处负责人蒋水冰向记者表示。“另一方面,这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为中国探索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减排机制和国内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做出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