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经济增长趋势与节能减排目标分析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网络媒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1
    过去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都担心加强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中国2006年以来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在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反而加速。2006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1%,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48%,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7%,比规划高出56%。本文试图结合上述“反常”情况,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完成进行分析与预测,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路。

  一、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内在合理性

  1994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这一制度与生产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于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快速提升,加速了原始资本的积累速度,到2003年,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进入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2003年以来,尽管中央政府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非常严厉,2006年以来又提高了环境准入标准,加大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不断加快。这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内在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

  1、原始资本积累迅速扩大,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快速增长

  由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资本积累薄弱,劳动力过剩,资本稀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资本高回报,劳动力低回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特征的基本外在表现形式是积累率—投资率不断上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资本积累,中国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进入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到2007年9月,中国已经积累了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积累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过剩。需要寻找盈利出路的过剩资本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需求相遇,形成了投资高速增长的良好条件,同时,由于重化工产业本身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强度非常大,快速发展的重化工产业引起的资本积累的内部循环,进一步增大了对国民经济对投资的吸纳程度,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2、农村劳动力过剩使得分配向资本要素倾斜,导致经济增长压力增大

  由于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城市扩张为重要内涵的,因此,城市户籍劳动力的就业很容易解决。而农村户籍新增劳动力就业则只能由城市扩张产生的城市劳动力供给缺口来解决。由于农业技术进步使得大量农业劳动力成为过剩劳动力,加上农村人口的高增值率,使得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总量远远超过城市扩张产生的城市户籍劳动力缺口,从而导致中国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的局面十分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直接结果是,利益分配向资本要素倾斜,并从两个角度加大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是农村户籍劳动力过剩导致农民工低工资,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并已经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通过降低城市户籍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办法缩小收入差距。只能靠加速经济增长,依靠增量分配调整和二次分配调整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资本拥有者和城市户籍人口在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收入快速提高,资本增值很快。

  由于他们的消费已经得到满足,增值的货币收入必须转化为新的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向资本和城市居民倾斜导致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同时也增大了资本拥有者必须把收入转化为新资本的投资压力。经济增长放慢会加大资本过剩,也会加大低收入者的就业压力。因此,无论是农村过剩劳动力,还是高收入的资本拥有者,都要求经济快速增长来解决它们面临的问题。

  3、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上升

  从人均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来看,中国,尤其是城镇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其基本标志是,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食物、住房和穿着消费的需求,汽车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家庭消费,家用电器快速普及,信息消费持续增长。大众消费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日益显现。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开始从经济增长单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果正在惠及更多人,扭曲的收入分配机制正在得到调整,居民收入上升速度持续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局面正在得到改善,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速度有所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和对未来的信心增强。这些因素必将提高消费增长速度,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近几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加快是消费增长加快的重要证据。

  4、综合成本优势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净出口保持高水平

  虽然面临人民币升值、环境保护成本投入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但由于具有大量熟练和非熟练的过剩劳动力、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持续上升,中国出口型工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随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日益提升,在高新技术领域竞争能力越来越强,考虑到汽车将会在未来几年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新增长点,中国出口增长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空间。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拉动力之一。中国环境保护成本的缺位导致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了“过度”需求,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要真正使环境成本全面进入商品成本,还需要较长时间,“十一五”中后期环境成本缺位造成的商品低价格还会促进出口的快速增长。

  5、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两个转移:一是农民向城市转移—人口由低生产率区域向高生产率区域转移;二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显然,这两个转移都将会促进生产率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是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这将会使得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城市化仍将继续快速发展,每年超过15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速度不会降低。

  6、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和技术创新要素流动效应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和大城市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和技术创新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导致人才供给条件不断改善,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资本积累不断加快,这一因素在未来几年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首先,由于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积累日益雄厚,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大量成套设备,例如大型钢铁生产设备,已经由主要依靠进口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内制造,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这是能源和原材料不断涨价没有传递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经济增长加快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已经被经济学界忽视几年了。

  其次,在和谐社会建设和城市扩张受土地制约的大背景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显示出加速的苗头。城市技术创新要素,尤其是知识和人才在城市和县域之间的流动明显加快,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唐山市为例,唐山市的多数县都至少具有一个大中型钢铁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单套设备多数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水平,但在环保和宏观调控压力下,这些企业借助于北京、天津和唐山市内的技术人才,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设备,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还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回收循环利用废弃物,实施能量的阶梯回收利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环境保护标准。这种依赖当地资源和货币资本积累,借助于城市技术创新要素流动和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组合,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化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是中国未来几年内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7、地方政府的新政绩观及其竞赛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具有代表中央政府进行地方社会事务管理、贯彻执行中央政府政策和发展地方经济,为地方人民谋取利益的双重职能。一个时期以来,地方政府一直被指责为过度重视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片面强调地方人民的物质经济利益和财政收入,忽视全局利益和环境保护。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提倡新的政绩观,对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被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入政府业绩考核之中。地方政府很快发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财政能力支撑,而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唯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政能力。

  如果把中国按行政辖区划分的地方市县比喻为“大公司”,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使得党的地方领导机关“一把手”具有明显的“董事长”职能,地方政府的首长就像“总经理”,市县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个大公司之间竞争关系。因此,中国各地方党委领导的政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政绩竞赛。在科学发展观之下,这种竞赛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扩大财政收入,为保护环境创造资源投入能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财富基础。因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增加了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压力,没有经济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8、中央政府的多目标战略激励地方政府加速发展经济

  在科学发展观下,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互并不完全兼容的目标。例如,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就业机会增加要快,资源要节约,环境要改善,物价水平要低;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东部要乘势而上;城市化要加快,新农村要建设;效率要提高,分配要公平,社会要和谐。这一系列目标实际上都要求地方政府快速增加财政支出,而在当前中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唯有加速工业发展,才能获得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这实际上加大了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如果说过去地方政府是为了单纯追求经济业绩而加快发展经济,那么,现在就是在科学发展观下加快发展经济。

  因为在科学发展观的诸多目标下,作为地方政府,其处境可以用下面32个字来描述:又好又快,上下爱戴;只好不快,竞赛失败;只快不好,要写检讨;不快不好,官帽不保。不管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中央的经济工作方针都始终把“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上述分析表明,中央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始终坚持“快”的原则,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内在合理性。根据我们的分析和预测,即使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国经济在“十一五”规划时期内,平均年增长速度也将会超过9.5%。

  二、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中国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强劲增长的动力,同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目标,表明了政府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按照这两个指标要求,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降低到1.0吨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污水中废弃物化学需氧量(COD)要分别从2005年的2549万吨和1414万吨降低到2295万吨和1273万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可能的。

  (一)宏观上的统计数据分析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虽然在连续三年上升后下降了1.23%。2007年上半年,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都开始大幅度下降,其中煤炭下降7.76%,钢铁下降6.49%,建材下降7.84%,化工下降5.1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1],接近4%的目标。但由于生活消费能耗上升,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能耗强度下降缓慢(例如,纺织下降0.73%,电力下降2.57%),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只降低2.78%,但已经比2006年下降幅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从发展趋势看,节能正朝着完成规划指标的方向迈进。

  环境污染物排放方面,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46.3万吨,同比增长了1.8%,COD的排放量增加17.3万吨,同比增长了1.2%。虽然这两个指标的增幅都比前几年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仍然在增长。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3年以后首次出现了下降,减少了0.88%,COD排放量增长速度也下降到0.24%[2]。虽然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距离,但2007年上半年的环境指标已经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取得了较大进展。

  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节能减排目标都还没有实现年度平均指标,其原因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实际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7.5%的指标。2006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1%,比规划高出48%。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7%,比规划高出56%。这使得污染物排放的绝对数量下降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二,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耗能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在2006年增长速度高达20.6%的情况下,2007年上半年增长速度仍然超过20%。

  例如,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21.3%,非金属矿制品业增长2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1%[3]。尽管2007年上半年部分重化工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已经超过4%,但随着技术节能潜力的不断下降,重化工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使得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面临很大压力。

  第三,2006年开始采取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还没有充分落实到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政府的环保责任还没有落实到位,节能法、环保法等还远没有执行到位。

  第五,在经济高涨,企业利润率较高的背景下,相对较低的资源和能源价格,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还没有对企事业单位形成足够的成本压力,一些企业对节能减排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随着收入水平和家庭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在上升。

  第七,建筑节能没有取得相应进展。例如,在国务院号召下,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均用电量2006年为2471度,比2005年降低12.06%,但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却在上升,2003年为74千瓦时/平方米,2004年为78千瓦时/平方米,2005年为81千瓦时/平方米,2006年与2005年持平[4]。虽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标准,但在建项目的80%仍然没有执行。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