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石油之战:资源战争转为油价之争
Eedu.org.cn 作者:鲍迪克    资讯来源:环球财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30
 

  4月16日,一场旨在讨论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闭门会议”的主办方,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协办单位还包括国防大学、发改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环球财经》是本次会议唯一一家协作媒体。

  这场研讨会最特殊的一位特邀嘉宾,是《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这位石油问题专家发言的第一句话——“石油是政治属性最强的商品”,就得到了所有与会专家的赞同。

  油煤之战

  当然,石油的第一属性仍然是其作为碳氢化合物的自然属性。于是,它在成为第一“政治商品”之前,需要战胜其他具有类似自然属性的对手。其中,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煤炭。

  19世纪下半叶的法德之战,主要就是围绕煤炭控制权展开。这两个对手冤家,一个有铁缺煤,一个有煤无铁,因此,每隔三四十年要大打一番。

  不过,在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13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之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战略能源。目前,全球90%以上的交通能源来自石油。

  汽车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呆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的前敌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2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更快更灵活,因为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国军舰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

  丘吉尔不是唯一意识到石油战略前途的英国人。尽管所有的教课书将西线称为“一战”的主战场,但在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中东地区的驻军数量几乎不亚于西线,达到100多万人。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法国取得了对德国人的胜利,但几乎失去了一切,英国人赢得了石油,石油则取得了对煤炭的胜利。这是《石油战争》一书所讲述的“一战”。

  为石油而战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一战的胜利者法国拿回了自己的铁矿,但他们割占德国鲁尔煤矿的企图,却被既有煤又有铁的英国人阻止了。保留了煤炭资源的德国很快就在“二战”初期打败了英法联军,这使得他们再次迎来老对手丘吉尔。

  丘吉尔最伟大的胜利就是阿拉曼战役。这场战役的焦点是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条运河是英国人通往中东油田的通道,如果它被德国人占领,英国人肯定将失去整个战争。而如果德国跨过苏伊士运河占领了中东,则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德国人输了,因为在此之前,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就没有足够的油了,就像他们在阿拉曼也是因为燃油不足而前功尽弃一样。

  石油不仅成为德国人发动战役的目的,更成为了日本人发动整个战争的原因。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只剩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被迫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以占领东南亚的石油产区。之所以说是孤注一掷,因为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1年的用油量。

  日本赢了这一注,却输掉了最后的赌局。他们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却忘了多投一枚炸弹,以毁掉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美国人认为,那样将使得战争晚两年结束。

  金融战与经济战

  二战结束之后,石油之战的焦点,开始由赤裸裸的资源战争转为油价之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发现,“历史上几次油价高增长,都和大国崛起有关系。比如1861~1879年是美国的崛起,引导了油价的高增长。1973~1985年,日本和德国战后经济崛起,石油需求上升。2003~2007年间,新兴市场崛起。”

  威廉·恩道尔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冷战时期以来的几次战略性的油价上涨和下跌周期,与超级大国抑制其他大国和新兴力量崛起,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73年10月,由于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起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石油危机。但根据从巴黎一个旧书商那里搞到的一份1973年5月举行的西方顶级政治家和石油、金融巨头的会议纪录,恩道尔发现,阿拉伯国家的这些行为,完全是由美国预知、纵容甚至推动的。

  尽管从后果看,美国经济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作为美国在西方世界中主要的经济乃至政治对手,欧州和日本受到的打击更大。这次石油危机导致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使得欧洲国家大多数领导人在此后的两年内纷纷下台,欧洲经济增长再次落后于美国。

  这次油价暴涨,使得石油出口国收入大增,但大部分流入了美英控制的金融机构,然后又被借给发展中国家。而后者正是这场石油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并因此被迫大量举债,许多国家再次陷入经济殖民化,一度让美英不快的不结盟运动也因此式微。

  刚刚斩杀了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油价立刻又表现出了政治双刃剑的另一面:1986年,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同步开始的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价格牛市,在后来一起导致了美国最大的外部地缘政治对手苏联的瓦解。

  而现在备受世界关注的,是伊朗核危机是否会引发新的石油战争。或许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石油的价格和它的政治属性,都将继续保持在高位。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