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班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行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肩负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欧盟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电池与废电池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等一系列供应链尽职调查相关法规,将人权和环境标准作为涉欧经贸的前提条件,重塑全球供应链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ESG管理先进的汽车企业开始探索供应链尽职调查,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供应链尽职调查工作尚不完善。
为此,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发布《汽车行业的可持续之路:ESG尽职调查揭示的风险与机遇(2024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透明化我国供应链尽职调查现状。通过主动学习、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彰显我国打造可持续供应链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我国汽车供应链尽职调查是怎么做的?如何推动供应链尽职调查的标准化和体系化?记者近日专访了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总经理冯屹,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国内外政策要求不断增强 需系统评估风险水平
“我们不断思考如何系统性、全局性地评估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水平。”冯屹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全球可持续理念不断升温,产业界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时代使命。为此,我们提出加强对汽车供应链ESG风险的重视,服务行业企业做好对供应链ESG风险的管理。这也是此次白皮书编制发布的主要背景。”
此外,冯屹表示,目前,全球市场的竞争规则正逐步转向ESG标准。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的出台标志着全球主要区域或国家的经贸政策由与市场准入相关的“边境上”措施,逐步延伸至以国内规制为主的“边境后”措施,且相关政策更多纳入环境、劳工、反腐败、数据流动等新规则议题。
冯屹认为,面对众多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动供应链尽职调查的标准化和体系化,旨在实现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的接轨。这为我国汽车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管理供应链风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风险指数反映汽车供应链ESG风险水平
为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汽车行业ESG风险,白皮书推出“供应链ESG尽职调查风险指数”(以下简称风险指数)。冯屹解释说:“风险指数旨在测算企业在ESG方面的风险水平,用于分析企业风险水平的数据来源于我们自主研发的汽车产业链ESG风险预警平台(ACR)。”
根据白皮书,2024年风险指数评估共涉及汽车制造企业63家、供应商26251家,评估企业名单范围为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具有规模化产量或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M1类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风险指数评估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50余家政府官方公共平台、100余家主流新闻媒体,涉及企业的ESG报告、绿色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表征ESG风险等级,白皮书采用了动态标准化后比例划分模式(根据当年评估对象数量,按比例排名),将风险等级划分为3级,每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比例(高风险:风险指数在所有企业风险指数中排前20%;中风险:风险指数在所有企业风险指数中排前20%—60%;低风险:风险指数在所有企业风险指数中排后40%)。
未来,在定期更新数据库、适时开展行业调研并不断完善供应链配套关系基础上,白皮书将按照年度计划定期发布汽车产业链ESG尽职调查风险指数。
在本次白皮书研究的63家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ESG尽职调查风险指数中,共有25家汽车制造企业被认定为低风险水平,不仅包括广汽传祺、上汽乘用车等老牌企业,也涵盖了新兴的造车势力,如蔚来汽车等。其中,蔚来汽车等企业已经在采取措施应对供应链风险。
过去5年环境风险增长超3倍,社会风险增长近5倍
白皮书显示,在过去5年中,中国汽车供应链的ESG风险显著上升,尤其在环境与社会风险方面。环境风险在过去5年内增长超3倍,社会风险增长近5倍。相比之下,治理风险在5年间相对稳定。
ESG风险数量逐年增长,一方面,归因于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对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升以及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安全生产和劳工问题的重视。
具体而言,在环境风险方面,汽车行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中,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违规占比最高,达29.44%,表明这一行业在温室气体和废气排放方面亟待改进。其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违规占比为13.28%,反映了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不足。此外,环境保护法的违规占比为11%,凸显了行业整体环境合规性亟待提升。
总体而言,汽车行业的环境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但其他环境法规的合规性也有待提高,凸显了行业在绿色转型中的紧迫性和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风险方面,违反消防法的行为最为突出,占比高达33.14%,反映了企业在火灾预防与应急管理上的显著不足。其次,违反安全生产法的行为占比为31.43%,进一步暴露了企业在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落实方面的不足。此外,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占比为7.56%,表明企业在工人健康防护尤其是职业病预防方面的重视不足。总体而言,汽车产业链在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上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急需企业提升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和工人健康保障的合规性与管理水平。
汽车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违法供应商,多数供应商近年来的社会风险数量显著上升。白皮书针对首批63家汽车制造企业开展了供应链ESG尽职调查风险分析。结论显示,在2021年—2023年间,约有14.7%的汽车制造企业存在违法行为。与此同时,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的ESG违法供应商占比集中在12%左右。
在汽车供应商方面,白皮书将供应商按行业类别分为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电机制造企业和轮胎制造企业。2021年—2023年,这3类企业的环境风险与治理风险数量总体波动较小,但社会风险数量均显著上升,反映出这3类企业在劳工权益、社区关系等方面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贡献和社区关系的维护。
在治理风险方面,汽车行业在合规经营方面面临显著问题,尤其是违反海关法的行为占比高达46.91%,这表明许多企业在跨境贸易和进出口管理中存在严重漏洞。其次,违反税法的行为占13.07%,反映出企业在税务合规方面的薄弱环节。此外,违反道路运输条例的行为占比为11.55%,显示了物流和运输环节管理的不足。综合来看,汽车企业急需提升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方面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