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放流百万中华鲟难敌长江水污染
Eedu.org.cn 作者:姚世春    资讯来源:北京科技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5
 

  11月3日,本年度首批人工繁殖的10万尾中华鲟在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顺利出世,等这些幼苗长成10-30厘米之后,它们将会被顺利地放养在长江中。从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中华鲟在长江便失去了产卵繁殖场并开始人工繁殖至今,研究人员先后培育并放流的中华鲟幼苗已达上百万尾,不少人已经开始认为,长江中华鲟种群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恢复。然而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却认为,目前的人工繁育根本敌不过长江水环境变坏对中华鲟的威胁。

  中华鲟

  中华鲟是一种特别古老的动物,已有1.4亿年的历史。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中华鲟又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近几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量规格都在增加

  中华鲟生于长江,长于大海,在海洋里生活15至20年后性腺成熟,再向长江上游金沙江洄游产卵。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后,使此鱼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为使中华鲟鱼保存下来,我国在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葛洲坝下游江段80公里内,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中华鲟研究所,并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

  一开始,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的幼鲟1万尾左右。而且由于技术所限,常常需要杀鱼取卵,对中华鲟亲体造成一定伤害。随着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流程日益成熟和完善,培育出的幼鱼数量越来越多,规格也越来越大。

  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介绍,从2003年开始,技术人员掌握了从成熟的雌性中华鲟亲体身上直接取卵的技术,很好的保护了野生中华鲟。

  近几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水平还在继续提高,数量规格都在增加。2007年首批孵化出的中华鲟宝宝就有10万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今年研究所要向长江成功放流30厘米以上幼鱼五万尾,同时还将放流10至30厘米规格幼鱼十万尾。

  人工繁殖虽然取得成绩,但对中华鲟种群数量回归并没有显著效果

  “虽然这二十年来,人工繁殖孵化中华鲟水平一直都在逐年提高,繁殖出的中华鲟幼鱼数量及规格也一直都在增长,但是,这一切对中华鲟种群数量回归并没有显著效果。”刘灯红说。

  刘灯红告诉记者,中华鲟成长周期很长,雄的至少要15年性腺才能成熟,才可以繁殖,雌的则要20年才能成年,具有繁殖功能。以前曾经有报道说最小的雄中华鲟9年就成熟,雌的十一二年就成熟,但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存在。

  虽然研究所差不多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工作,但当初的繁殖技术还不够完善,数量很少,就算部分存活并长大了,对于目前中华鲟种群来说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现在,虽然随着技术的改进,人工培育出的中华鲟幼鱼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规格也由原来的十厘米左右,逐渐长到了十几、二十几厘米,甚至是三十厘米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鲟幼鱼在野生环境下的成活率。但是,即便如此,中华鲟的自然存活率也就10%左右,如果环境恶化,存活率就连10%都不到。

  也就是说,就算这几年持续有十万尾中华鲟幼苗投放江中,过了二十年后,能存活下来的也就几千到一两万而已。而这一数字离中华鲟种群数量回归的目标,还是很远。

  工业污染、船舶往来、人为捕捞、工程建设,严重威胁中华鲟生存发育环境

  在人工培育的中华鲟暂时还不能对种群数量起到一个明显的补充作用的情况下,长江周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让中华鲟研究中心的刘灯红就更加坐不住了。

  “目前,长江中华鲟生存发育环境持续恶化,工业污染,水质变坏,直接影响着中华鲟的健康成长及种群数量。”刘灯红说,“这几年一直都在讲节能减排,但是节能减排效果我并没有看见。”

  长江葛洲坝下游的宜昌市附近水域,是中华鲟唯一的洄游繁殖产卵地。然而,宜昌沿江分布着不少磷化工、造纸、印染、铝锰加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其中的多家企业日夜向江中排放污水。

  据检测化验,这些企业排出的废水,使中华鲟保护区长江水质腐败,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导致水中氧气减少。由于中华鲟对水中氧气需要较高。氧气不足会导致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除了周边工业污染对长江中华鲟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之外,长江上频繁往来的大小船舶,人类误捕或故意违规捕捞中华鲟,也是中华鲟种群的两大威胁。此外,在长江沿岸,还一直不断有工程在建造,给水质及空气都带来污染。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刘灯红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为了保护中华鲟,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但是,“人工繁殖效果再好也抵消不了工业污染,关键是环境破坏,对中华鲟所造成的伤害。”刘灯红强调。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