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保护得力,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贺兰山岩羊种群数量在宁夏贺兰山迅速地繁殖壮大起来。20多年过去了,岩羊越来越多,成为贺兰山一个主要的种群,贺兰山植被逐渐难以承受,岩羊的个体也出现了退化趋势,岩羊种群过度已成为贺兰山自然保护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部分动物种群过度繁殖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野猪、羚牛成灾,种群过度问题日趋明显。是放养新的种群还是迁徙或者猎杀,如何遏止日益增大的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一个新的生态问题摆在了林业工作者面前。

几只贺兰山岩羊在穿越马路(2006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天敌减少食物充裕 数量增加物种退化
时值初春,前往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观光的人们在驱车上山的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两只岩羊在觅食,这在以前很少见。
贺兰山地跨宁夏与内蒙古两个自治区。1988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经过20多年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贺兰山的生态植被迅速恢复,野生动物达到179种。
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贺兰山岩羊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从1983年前不足1800只,增加到现在的1.5万只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19只,分布密度居世界首位。
岩羊数量增加与缺少天敌和食物充裕有很大关系。据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科研宣教科科长胡天华介绍,60年代之前,贺兰山岩羊曾有过豹子等大型天敌。现在贺兰山上的猞猁、堍狲等食肉动物虽也算天敌,但因为个体小,对岩羊构不成太大威胁。2001年,自然保护区将14.8万只家羊迁徙下山后,给岩羊腾出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贺兰山岩羊在吃草(2006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在岩羊数目日益扩大的同时,人们发现岩羊个体开始退化。该管理局护林组组长孙国亮说,以前岩羊个体大,奔跑有力,速度快,但现在的个头明显比不上以前。很多村民也有同感。
孙国亮说:“岩羊体质增强了,野外活动能力差了。动物也有惰性,整天无忧无虑,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当然就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