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确保河流和湿地健康 WWF批评过分依赖技术手段满足用水需求的做法 |
Eedu.org.cn 作者:易蓉蓉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0 |
|
科学时报2007年7月10日消息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一份名为《管道输水的梦想?跨流域调水与水资源短缺》的报告中指出,跨流域调水越来越流行,却使有限的水资源陷入危机。 这份报告称,跨流域调水是耗费巨资的工程,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环境,阻隔江河间的水流,并危及河流提供水源和食物的能力。跨流域调水需要修建长距离的运河、管道或沟渠,通过大坝和其他技术性手段来弥补水资源的不足。目前,世界上长度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中只有不到40%能够畅通无阻地流淌,与之同时出现的水资源危机绝不仅仅是一个巧合。 WWF全球淡水项目主任杰米·皮托克(Jamie Pittock)说:“过分依赖技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是当前这种解决水危机的人为途径。而更持久的方式应该是:首先确保河流和湿地的健康,这是保护水资源的第一步;然后再辅以其他的可持续措施。而跨流域调水是万不得已、最后的措施。” 这份报告研究了澳大利亚、南非、西班牙已经完成的工程,以及巴西、中国、希腊、秘鲁等国将要兴建的项目。指出世界上还有数百个毫无价值、备受争议的调水项目不为公众所知。几乎所有这些项目都存在共同的缺陷:成本过高、透明度不足、对河流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较少咨询相关利益者的意见、缺乏对其他可持续方法的深入研究,等等。 “很多情况下,调水工程是‘管道幻梦’,这种想法单纯地认为通过跨流域调水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水短缺问题。”杰米·皮托克说,“解决水危机最根本的是要更好地保护湿地,同时评估和管理地方用水的需求。我们必须使用传统的水管理模式来循环利用水。只有所有其他可持续的方法都被使用之后,才能采取跨流域调水的办法。” 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表示:“提高水资源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是解决水危机的首选途径,而跨流域调水则是最后的办法。实际上,在‘十五’期间,中国通过改进255个主要灌溉区的灌溉系统,节约了7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相当于建成后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半的年均调水量。而且,中国在节水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