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 周文林):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水资源保护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的道路。这是记者近日从保护国际(CI)与美国3M公司共同举行的支持中国淡水保护项目合作会议上获悉的。
成立于1987年的CI是全球著名非营利国际组织,主要从事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在由CI和美国知名企业3M公司共同举办的这次会议上,3M公司宣布通过其旗下的3M基金捐赠100万美元给CI所属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门用于支持CI的“饮水护源和谐共赢”中国淡水保护项目。
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超过50%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当比例的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卫生标准,近年来甚至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缺水现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廖文根在会议上指出,一方面我国水资源面临短缺,另一方面水污染却在加重,这使我国水资源保护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他说,今后中国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这不仅包括节水减排、点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的运用,还要在体制上依靠法律、法规和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都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据了解,此次3M与CI合作的淡水保护项目,并非普通的水污染治理,而是运用基于市场运作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用水者”和“供水者”之间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平衡,其主要运作模式是:水源下游的用水群体支持上游水源地社区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水资源有偿使用模式。“这种方式改变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经济激励"的状况,对淡水保护项目意义非常重大。”廖文根说。
CI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指出,此次中国淡水保护的项目地主要在中国西南山地,这一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邻近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几乎所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世界上45%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江河的流域内。“亚洲水塔”的命运和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近三亿人口。吕植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个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将极大促进该区域内的水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