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楠 赵琳 韩亚涛
“华北明珠”白洋淀从来都是那样引人瞩目,不管是独特的湿地生态、宜人的荷乡风光,还是令人痛心的污染事件、艰难的治理与同样艰难的规划,等等,与白洋淀相关联的所有一切,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尤其是去年春天,在华北大平原气候越来越干旱、水体污染越来越袭扰百姓的宏大背景下,白洋淀发生了死鱼事件。周边群众开始认真审视这一方水体的生态修复,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力进行淀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此后的“引黄济淀”,就是一次长距离的调剂努力。保定市也下大力气治污,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以改善淀区水质。
近日,记者从保定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已经被列为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第一步建设项目。按照工程目标,2010年中线总干渠通水后,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将完善白洋淀本流域补水和跨流域的长效补水机制,实现可持续性补水,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缺水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久旱的白洋淀将“饮”上源源不断的北上汉江水。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湿地,对华北气候的调节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素有“华北之肾”的美誉。受近年来资源性缺水的影响,白洋淀一直低水位运行,自我净化能力减弱,给淀区生态、周边群众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频频面临干淀威胁的白洋淀,三年后有望彻底告别水危机,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功能。
干渴的“华北明珠”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但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和上游来水严重不足,频频遭遇干淀威胁,并影响到淀区生态功能的发挥、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由于近年来我省降水量一直偏少,白洋淀多次面临彻底干淀威胁。为了维持白洋淀不干淀,仅1997年至2003年,我省就先后在大清河河系内从上游王快、西大洋、安各庄水库13次调水补淀,入淀净水量5.2亿立方米。2004年春季,我省又从岳城水库跨河系引水入淀1.6亿立方米,缓解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
虽然通过应急调水,白洋淀多次避免了干淀危机,但是在长期资源性缺水状态下,白洋淀的“水危机”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干了补,补了干”的尴尬局面,在白洋淀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去年,我省首次对白洋淀实行跨流域调水,从山东引黄河水补淀。黄河“救命水”通过引黄入冀总干渠、江河干渠和引岳济淀下游河渠注入白洋淀。总计入冀水量约3.38亿立方米,其中输往白洋淀2亿立方米,实际入淀水量预计在1亿立方米左右。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蒸发渗漏,从6月15日至7月16日,白洋淀已连续31天处于干淀水位(6.50米)以下,淀内蓄水量仅剩3000多万立方米,使淀区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近几年,白洋淀淀区水位基本上长年在7米左右徘徊,水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而保定年均降雨量500毫米,蒸发量约为1500毫米,白洋淀年蒸发量就高达1亿立方米,与蓄水量基本相当。由于降雨量不足,今年白洋淀上游几大水库已经无水可调,跨河系、跨流域调水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同样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难题。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的生态缺水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及早实施有保障的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地步。
汉江水“南水补淀”
“华北明珠”面临的干淀危机,引起了市民的普遍关注,而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记者从南水北调办公室了解到,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目标,南水北调工程在建成初期或运行期遇到汉江丰水年有多余水量时,可利用总干渠退水补充部分农业和生态用水。因此,利用总干渠向白洋淀输水,完全符合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和水资源调度原则。
据保定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人员介绍,经对白洋淀生态补水线路的多次实地踏勘及对补水方案进行的反复比选,在充分优化和完善向白洋淀的补水方案的基础上,提早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月前得到了河北省方面批复。
“济市补淀”工程是考虑保定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提升城市水环境的迫切需要,基于保定市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扩建等近期具备的前提条件,经勘查多条输水线路,规划南水北调向白洋淀补水线路为穿越保定市区向白洋淀输水的方案:由总干渠蒲阳河退水闸,通过连接渠与唐河干渠连通,输水入唐河干渠,通过末端扩挖、新挖渠道,输水入一亩泉河,穿过市防洪堤进入市区,通过府河入淀。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的缺水问题。
据了解,比较成熟的“南水补淀”方案,是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保定分水口,经穿过市区的府河向白洋淀补水。根据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确定的配套工程建设目标,2010年中线总干渠建成通水之时,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将同步建成。届时白洋淀将在本流域补水不足时,“饮”用汉江水来解渴。水利专家认为,此举对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缺水问题,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昔日白洋淀水域辽阔、水质良好、生态繁茂、水产丰富的美好景象,有望成为一种常态。
南水北调和两库连通工程实现后,无论是利用引江水还是当地地表水向白洋淀补水,都可通过工程调度使其穿过市区的一亩泉河、侯河、护城河,经府河输水补淀,可在向白洋淀补充生态水的同时,回补一亩泉地下水,改善市区水环境,打造市区至白洋淀的清水廊道,发挥一水多用的功效。
千里长渠人工开,清泉碧水天上来。更为可喜的是,继生态补水被列为南水北调配套建设项目之后,白洋淀再次迎来喜讯。白洋淀水污染防治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改善白洋淀水质作出探索。“水专项”即“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为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而设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水专项”的总投资约38亿元。因此,白洋淀水域辽阔、水质良好、生态繁茂、水产丰富的美好景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