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见证环境新闻“热”与“冷”
作者:郄建荣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6 14:25:4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两会期间,《中国环境报》发表了200字消息《总理记者招待会请柬采用再生纸》。消息虽短,却蕴含了重要信息:总理心系环保,最高决策层对环保的重视细致入微。

  作为有20年“跑口”经验的环境记者,笔者见证了政府部门的环保举措、百姓的理念提升,也见证了环境新闻的“热”与“冷”。

  环境新闻热的背后

  曲格平,原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主任委员,也是我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现国家环保总局的前身)局长。说起环境新闻,不能不提他。

  有人说,曲格平是靠宣传起家。的确,他在宣传环保、张扬环保精神与理念上堪称中国第一人。正在他在任时,也正是他,把媒体带进了一个崭新领域—环境保护;又通过媒体向全国人民传播一个崭新概念—环境保护。

  1993年初,曲格平离开国家环保局,就任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后更改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年轻的解振华继任国家环保局局长职务。这也是一位务实的局长,他延续了曲格平对媒体的宽松风格。只要是对环保工作有利有益,解振华都会说:“你们写吧,出了问题算我的。”

  在曲格平、解振华先后就任国家环保局局长之时,正是我国环境事业起步期。前者任内出台了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部法律—环境保护法;后者任内开始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从1993年国务院在安徽蚌埠召开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执法现场会到太湖的污染治理,都有记者忙碌的身影,政府决心治污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举动都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泛的媒体报道出来。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从1994年起每年都进行规格很高的环境执法检查。

  如果说,围绕这些活动所作的环境报道还只停留在对政府和人大工作“宣传”层面的话,那么,始于1993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则是不折不扣的新闻行动。这一大型环境新闻采访活动的创始者是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广电部等都是发起单位。“中华环保世纪行”当时的口号是“向环境污染宣战”,“曝光”成了当时这项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的最大亮点。“阿拉善生态环境问题”“长江污染”等都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首次报道的。

  正是得益于立法部门、国务院行政决策部门对环境报道的重视,媒体对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问题的报道“火”了起来,并直接带动了媒体老总们的热情,纷纷开设环保专版、专题栏目。

  随着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现以及环保理念的不断传播,老百姓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据国家环保总局最新统计,2006年,仅国家环保总局受理的群众投诉案件就有2003件,上访数量甚至超过了土地问题。民间意识的觉醒成了环境新闻的“热因子”,环境新闻品种不断丰富。原本由政府部门唱主角的环境新闻里多了复杂身影—北京百旺家苑小区的环境维权案、浙江温州农民状告环保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案都成了媒体上的抢眼新闻。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