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NGO珠三角“低碳”试验
作者:宋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1 8:14: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一项低碳制造计划正在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中推进。

  国际NGO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珠三角地区选择了三家出口供货商进行先期试验,在9个月的观测期内,三家试点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2%-24%。

  7月30日,项目负责人WWF香港分会气候项目主管余远骋告诉记者,珠三角的试点工厂目前已经超过6家。“9家上海的出口工厂可能即将纳入‘低碳制造计划’。”

  根据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的碳排放量中大约有23%来自于出口产品的制造,而制造业重镇的广东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三成。

  WWF认为,若珠三角地区的55000家港资制造商都能够施行低碳制造计划的措施,广东每年就可以减排74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这几乎相当于北欧国家每年的碳排放总量”。

  余远骋正在考虑,是否应该给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写一份报告,关于如何督促工厂减少碳排放。

  珠三角试点

  2008年9月,WWF香港分会在珠三角5万多家港资的工厂中,选择了电子、制衣、塑胶三个行业进行先期试点,每个行业挑选了一家工厂——包括电子业的香港上市公司金宝通有限公司、成衣制造商利华集团以及塑胶业的ITEM公司。

  “这三个行业的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余远骋介绍,试验以行业作为选择标准,对工厂的出口规模并无要求。

  试点启动之前,余远骋和他的技术伙伴几乎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来设计碳排放量的度量工具、针对行业特性的创新科技以及温室气体的管理措施。

  “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低碳制造计划。”

  利华集团人士介绍,改造团队给工厂提出了15项改造提议,其中包括6项蒸汽系统的排污排热改造、4项空气压缩系统的调整,以及两项照明系统的改动。

  15项改造建议的实施总计花费了300万元人民币。

  “从前9个月的观测来看,我们可以在2009年末收回投资。”上述人士表示,测算显示,这300万元的技术改造,每年可以为工厂节省近280万元人民币。

  余远骋提供的资料显示,金宝通电子公司通过20项节能减排措施,预计每年节省262万元人民币,ITEM塑胶公司每年可节省近90万元人民币,两公司的投资回报期分别为一年半和三年。

  他表示,大部分公司的经营者们一般对照明系统的管理更为妥善,蒸汽和空气压缩系统的运作经常未能达到最佳水平,“大部分工厂的这类系统效能都可以改善至少30%。”

  全国推行

  试点的减排效果超出了余远骋的预期。

  9个月的试验下来,三家工厂的减排幅度在12%-24%,“相当于三家厂一年就减排了4053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他们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9%。”

  先期试验的成功,使得WFF急于将低碳制造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实际上,广东的节能减排正面临不小压力。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分管节能减排工作的副主任王亚明7月31日告诉记者,今年初,广东省制定的单位GDP能耗降幅目标为3.7%,考虑到“十一五”前两年的这一降幅低于五年平均水平,“后三年的减排任务不轻”。

  根据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广东省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而2006年、2007年两年广东GDP单位能耗下降幅度分别为3.25%、2.93%,低于五年平均排放量下降幅度的3.43%。

  在此背景下,余远骋希望能够帮助珠三角的企业减少碳排放。

  “第二批计划已经开始推行。”他介绍,去年末,又有三家港资的珠三角成衣制造商加入低碳制造计划,这三家工厂的技术改造已近尾声,“评估报告还没出来。”

  项目不仅仅局限于港资企业。

  上海地区的9家内资工厂也可能在年内施行改造措施,“除了前期试点的电子、制衣和塑胶业,玩具、制鞋和造纸也将纳入整体计划中。”

  计划推广的难度在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出口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工厂主们不知道出口前景,大都忙着找订单,根本顾不上考虑如何优化生产,即使这一计划花费有限。”余远骋无可奈何。

  实际上,目前加入低碳制造计划的出口商中,不少都有着致力于环保的背景。试点之一的利华集团3年前已加入商界环保协会,以便进行能源审计。

  余远骋开始尝试通过突破下游的采购商们推广低碳计划。

  耐克、阿迪达斯、奢侈品牌burberry以及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都正在考虑如何督促供货商们加入这项改造计划。

  “如果与这几家公司的洽谈顺利,我们将帮助他们所有在华的供货商实现减排的改造。”余远骋说,这比逐个去寻找工厂做试点要快得多。

  他估计,这两年,这家非盈利的NGO组织将吸引300家左右的中国供货商参与低碳制造计划。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