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企业应学会与NGO打交道
作者:王伟  文章来源:商业价值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6 10:46: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面对色彩斑澜的NGO江湖,主动了解并学会如何与NGO打交道的企业必将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赢得先机。

  王伟 | 文

  如果说,10年前中国公司眼中的NGO还只是一个个零星、不成气候的孤立个体的话,那么,今天企业界面对的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NGO江湖。

  在这个江湖中,有习惯于对企业金刚怒目的“鲨鱼”,也有行事温和理性的“海豚”;有热衷于推动环保理念、影响市场的布道者;还有擅长设计和完成项目的执行者;也有以基金会的形成运作的NGO;也有越来越多上升中的草根NGO;当然还有依托于官方背景的NGO国家队。

  10多年前,“企业社会责任(以下简称CSR)”在中国还只是一个小范围内流行的名词,而今天,怎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公众判断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与NGO开始不得不重新审视双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企业需要专业的NGO告诉它更合适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NGO一旦撬动企业的力量,无疑会离自己的终极目标更近一步。一个知道怎么跟专业NGO打交道的企业,必然能为明天的市场布局赢得先机。

  那么,NGO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着怎样的个性?他们在进行着怎样的坚守和追求?

  事实上,就像波谲云诡的商业世界一样,NGO的江湖同样丰富而多元。然而,无论是积极奔走,还是四处合作,这些有着不同目标和价值观的NGO都有一个终级目的——希望撬动更大的企业界能量去推动自己的事业。对于企业来说,无论这些NGO的脸谱如何,都存在着与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合作的可能。

  鲨鱼和海豚

  1971年,12名年轻人乘坐挂着“绿色和平”横幅的渔船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驶往安奇卡岛(Amchitka),试图去阻止美国在那里进行的核试验,他们甚至还计划炸毁4辆运送核试验原料的卡车,以表达自己坚决反对核试验的立场。

  在欧洲,为了制止冰岛等国在大西洋[19.47 -0.82%]上的捕鲸行为,绿色和平组织还利用捐赠资金购买了一艘废旧拖捞船,命名为“彩虹勇士号”,游弋在大西洋上和捕鲸船队作战。

  在那个披头士风靡全球、年轻人疯狂崇拜切·格瓦拉,认为环保就意味着一种不合作态度的年代,绿色和平组织执著抗争的孤胆勇士形象吸引了众多特立独行的支持者。从那时起,绿色和平组织就注定成为NGO中更像鲨鱼的群族。

  在NGO的世界中,绿色和平组织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鲨鱼类NGO之一。由于经费来源依赖公共捐款,使得这家组织不可避免地要走高调路线。无论是对低碳经济的宣传,还是对转基因的反对,他们发出声音的地方几乎都是时下公众最关心的热门领域。相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以下简称TNC)这样走专业路线的NGO,绿色和平组织并不擅长沉静下去做细分领域的环保和科研工作,于是“轰动做事”就成为他们获取公众支持的手段,也正因如此,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常常成为他们抨击的目标。

  在这种鲨鱼型NGO目光的注视下,CSR已不再是企业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成为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乃至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随着企业全球化的深入,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的企业要做的已不仅是保证自己的产品和生产周期尽量低碳和无害,供应商的管理也至关重要。一旦稍有疏忽,就会成为鲨鱼类NGO抨击的目标,从而使品牌形象毁誉不断。

  时过境迁,尽管今天的绿色和平组织早已和当初激进的创始人分道扬镳,渐渐摒弃其部分极端的做法和偏执的气质,开始采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但好斗的个性仍然是它无法抹去的基因。

  和鲨鱼相对应的是温和的海豚。如果说鲨鱼类NGO代表了NGO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话,那么海豚类NGO则代表了倾向以合作的方式,推动企业进步和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好转的务实类NGO群族。

  在3月28日的互联网上,对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讨论随处可见。就在前一天的晚上8点半,中国众多城市的商铺、写字楼、居民区和全世界一起准时熄灯,以实际行动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

  这项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发起的活动2007年首次在悉尼开展。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仅仅1年的时间,这个活动很快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全球。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地球一小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一。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以大熊猫为标识的WWF温和行事的缩影。相对于那些对企业指着鼻子批评他们破坏环境的鲨鱼类NGO,WWF这样的海豚类NGO更希望找到与企业目标一致的合作机会,达到双赢。海豚类NGO总是在可以解决问题的范畴内寻找合作并小心谨慎地固守自己的边界。他们既不会强势到对企业内部运营指手画脚,同时又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企业拓宽CSR视野。

  在海豚类NGO的眼里,合作是实现自身诉求的最佳手段。比如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对企业的影响力,向企业推广解决方案,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企业则可以通过与这类NGO的合作,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赢得更多的市场。同时,企业还能回应内部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甚至企业有可能借助NGO平台,改善与政府的关系……

  以WWF为例,在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建立行业的标准来引导企业向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例如,作为在方便面、化妆品等多种产品中都有广泛应用的棕榈油,在全球只有少数热带国家能够种植。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大片热带雨林被砍伐以种植棕榈树,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WWF致力于推动棕榈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认证,通过认证能够使种植和开发更加合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企业能摒弃传统的资源浪费型的发展模式,以创新的技术和经济模式转变我们的市场。”WWF北京代表处项目战略副总监丁鶄 介绍说。WWF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他们的供应链做到环保合规,领先的企业甚至会实现更高要求的自愿型环境标准,并且在通过创新达到高标准要求后,企业能够看到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那时,那些固守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也会被吸引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所以,虽然WWF的行动并不想鲨鱼型组织那么凶猛,但是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与这类海豚NGO合作,将使自己占有更大的主动权。平等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得以在创新自身CSR的道路上吸收更多新鲜养料,同时积极参与到这类组织倡导的行业标准中去。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增加自己产品的竞争力,还是有助于企业获得出口贸易资格,都极具诱惑力。

  布道者和执行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势必少不了拿话筒的人。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前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出席了几乎所有能够出席的、关于低碳经济的会议或论坛,为低碳经济布道。而在过去的3年里,吴昌华和她的团队为许多中国企业提供低碳解决方案。也就是在这类NGO和媒体力量的共同推动下,2009年底,中国出现了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的热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07年进入中国到现在,低碳经济这么热,是气候组织让更多人接受了这个概念。”吴昌华认为自己是国内“低碳经济”概念的最早布道者。

  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NGO也和企业在低碳领域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合作。而加入这场低碳热潮的,肯定不只有气候组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能源环保公司以及各个项目的兴起,已经证明了这点。

  但是吴昌华说,她的目标是“做政府智囊类的NGO。”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对于气候组织这个以布道者姿态出现的NGO,一个依靠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实力和资源建立起来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具有与政府决策无限接近的可能,这一点足以让吴昌华奔着政府智囊的目标去。气候组织希望借助这一点,在气候变化领域找到与企业、甚至是与政府合作的空间。

  下一步气候组织要做的是,更多的选择和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整个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变革。比如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大的战略,气候组织就会去识别有领导力的城市,帮助他们剖析成功案例,把国际经验和资源汇集过来,设计符合该城市经济发展特点的可持续产业,使城市的产业结构不仅在国家范围内有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也有鲜明特色,“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类似气候组织这些有能力影响舆论甚至政策的NGO,是布道者的典型。他们通常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能够掌握媒体的话语权。他们不仅有能力推动舆论,还致力于通过影响政府等高端资源推进自己的事业。相对于执行具体的项目,他们更擅长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经验成为企业或者政府的智囊。

  对于那些在开展CSR时并不擅长宣传的企业来说,布道型的NGO是潜在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做CSR项目时,可以利用这类NGO的平台撬动更多政府资源和舆论关注;此外,擅长策划和咨询的NGO也能够帮助企业设计出独具匠心的CSR项目。

  当然,拿话筒的NGO毕竟是少数。除了做布道者,更多的NGO则专注协助企业去做具体项目的执行。丰富的经验使他们能够专业地将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与企业长期战略结合起来,并指出最好方案是什么;同时,强大的项目执行能力使他们可以与企业共同去推行CSR项目,在面对面的合作中,完善企业的可持续战略。

  比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TNC,凭借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数十年的经验,联合世界水坝协会、美国工程兵协会等国际机构与中国三峡总公司开展合作,使大坝建设将生态影响和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建设出一批绿色水坝,恢复和保持全球独有的长江生态环境。

  以执行者形象出现的NGO大多具有数十年的历史,他们更多地在细分领域里积累多年经验,拥有大多数企业所不具备的专业能力。在绿色和低碳概念充斥我们周围的今天,许多企业势必会在自己之前并不熟悉的环保和减排领域有所作为。这些以执行见长的NGO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同时对于那些拥有强大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和这样的NGO合作也是培养和管理自己供应链的绝好机会。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