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世界自然基金会积极行动关注长江中下游旱灾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环保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15:59: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长江正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正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灾害的原因是什么?WWF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背景介绍 2011年3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许多地区水位线已达历史最低点,部分湖泊甚至完全干涸。 湖北省水利厅介绍,湖北省1392个水库由于干旱而低于“死水位”运行,这意味着这些水库已无法正常运行,满足日常灌溉和饮水供应。 长江流域生活着4.7亿居民,中国40%的经济发展来源于该流域。民政部5月27日最新统计数据指出,干旱已经影响到37050平方公里农作物,423万人口和107万牲畜处于缺水状况,地区财政损失多达150亿元人民币(约合23亿美元)。 同时,该区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地区,包括江豚、麋鹿东方白鹳 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它们的生存也遭到旱灾的严重威胁。 对WWF项目点的影响 WWF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00多个项目点受旱灾严重影响。 在湖北洪湖,项目点多年来工作的成果岌岌可危。从2003年起,WWF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恢复了3.3 公顷湖面,水质得到了提升,许多珍稀物种重返家园。在WWF的努力下,湖北省政府还投资了超过7000万元撤出渔网、安置渔民、恢复湿地。而目前来自洪湖湿地管理局的消息是:洪湖已经干涸龟裂,恢复原状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距洪湖西边不远的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WWF与合作者共同致力于保护江豚的地方。干旱导致石首天鹅洲故道由原来的21公里缩短至10公里,保护区水位以每天30公分的速度急剧下降,水位线直逼4米的江豚生存底线。由于灌溉用水,水位线的下降还在增速。 在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的水位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自1999年起,WWF致力于这两大淡水湖的湿地保护工作,包括建立保护区、湿地恢复、推动建立长江湿地保护区网络体系,倡议和协办长江论坛以及大力开展湿地使者行动等公众宣传活动等等。但是现在,鄱阳湖面积缩小了40%,洞庭湖水位为60年最低,直接导致了33万江西人和110万湖南人的饮水困难。 旱灾原因分析 WWF(中国)生物多样性及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表示,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等原因,导致旱情迅速扩大。 “我们需要通过推动江湖联通等方法,帮助长江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王利民博士说:“这也是为什么WWF要从2007年开始,联合长江流域100多个湿地保护区建立保护区网络体系共同开展保护工作的原因。” 此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上游地区无序的水利设施建设等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也是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 行动建议: WWF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对受灾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示高度的关注和担忧。WWF建议并正采取的行动包括: Ø 由长江引水入天鹅洲保护区,在确保江豚存活的同时,帮助当地农业的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Ø WWF正组织由生态、物种、水利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团队赶赴灾区进行考察调研,尽快找到在保证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恢复和保障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应对措施。 WWF也相信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长江流域抵御类似灾害的能力,极大地降低灾害产生的影响。 WWF目前正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并通过保护湿地,江湖连通、增殖放流和水源地保护等方法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恢复的能力。WWF还相关部门和不同领域的合作者密切配合,通过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和环境流等方法和理念在流域层面上综合调水和配水,协调人与生物对水资源的需求。 WWF将于6月9日发布《中国环境流研究和实践》报告,推进环境流的研究与管理。在涉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水量问题时,环境流能够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需求。我们相信,一个有效的环境流系统将有助于减少早期干旱的影响。 WWF的呼吁: 江豚在不足三米的浅滩中落泪、河床大片裸露裂土夹伤麋鹿的四蹄,这些无不让我们痛心疾首。这些图景提醒着我们气候变化对全球影响,逼迫我们迅速采取行动。这次的旱灾终将会过去,但是,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危险,我们又将如何应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抵抗力和回弹力来抵御灾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而经济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长江生机勃勃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
![]() ![]() |